亲不亲,一家人,打断骨头连着筋。
小时候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争吵不休了,甚至反目成仇了。
当父母很老的时候,总有人为了逃避赡养任务,或者过分自私,导致家庭一地鸡毛。
说起来,谁都不服气,凭什么自己就要吃亏?
也有兄弟姐妹,借钱了,就是不还,还理直气壮,让人很无语。
带着各种矛盾,我们送走了父母,然后兄弟姐妹也走散了,甚至都不联系了。
又过了十年,我们也很老了,有机会就去兄弟姐妹家走一圈,吃顿饭,对于血脉情,肯定有不同的认知。
正如《枯树赋》里写的:“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原来,人老了,摇摇欲坠,半截身子入土,谁都是可怜人。
01
人老了,谁的日子都不容易。
生老病死,没有人可以逃得过。就是年轻时可以挑两百斤的大汉子,到了老年,也会苟延残喘,甚至躺下了,一动不动。
诗人陆游在晚年,赋诗一首:“逢春心自在,莫道已成灰。”
一身病痛,虽然心中向往春天,但也是一阵春风过后,仍旧是心如死灰。
更可悲的是,当我们因为赡养父母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之后,发现自己的儿女,也因为如何赡养我们,而吵闹不休。
我的祖父走不动的时候,大伯不愿意给赡养费,理由是自己很穷,也长期身体不好。
当祖父过世后,大伯把鞋子、挂钟等值钱的东西,迅速收起,准备带走。
大伯知道祖父的房子,要就给小叔的时候,立马就来活了。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小叔是残疾人,并且一直单身,需要有地方遮风挡雨。
后来,大伯也老了,瘫在床上。看到三个儿女吵吵闹闹,叹息一句——都是因果,都是报应。
有一天,我的父亲去大伯家探望,送去一些热汤。
大伯泪如雨下:“可能我活不了几天了,这一家就靠你了。”
事实上,我的父亲也因为脑血栓,每日吃药,还惶惶不安。
一群白发苍苍、身体抱怨、内心伤感的人在一起,与其说是聚会,不如说是同病相怜,都成为了病友。
甚至有人因为生活费用发愁,因为子女不孝而难受,因为失去了老伴,变得孤独。
02
人老了,见一面少一面。
兄弟姐妹相见,总要寒暄一番,多少有些温暖。就是谈起过去的事情,也不是翻旧账的样子,而是一段回忆。
吵架,也会变成回忆,而不是新仇旧恨了。
曾经以为,人生来日方长;现在发现,一辈子一晃就过去了。
甚至有的兄弟姐妹,在父母过世后没多久,也走了。留下一堆一堆的黄土,令人心酸。
记得我的外婆是九十岁的时候,吵着要回娘家一趟。
小舅舅回怼了一句:“还去娘家?你的姊妹,都不在了。谁能欢迎你?”
顿时,外婆泣不成声。
是啊,父母走了,兄弟姐妹的家,就是娘家;兄弟姐妹都走了,哪里才是娘家呢?
在农村,老人的家庭里有喜事,就要邀请娘家人来做客,非得坐上席不可。若是没有娘家人,肯定会被人笑话的。
当我们气势汹汹地盯着兄弟姐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生气、吵架”有什么用?
因为赌气,多年不和兄弟姐妹交往,原来是很愚蠢的。也许一转身,就是一辈子,连最后和解的机会都失去了。
到坟头上哭诉一番,也许会好受一些,但到底不如健在的时候,扯几句,留下和解的笑脸。
早点去走一圈吧,指不定这就是最后一次见面了,有痛苦,有无奈,但是少了遗憾。
03
兄弟姐妹,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父母过世之后,若我们和兄弟姐妹闹翻了,可能会在心底发誓——此生不再交往。
时间如同一把磨刀石,把你的火气磨灭了,让你的记忆也不见了。
去了兄弟姐妹家,马上会发现,态度好很多了,甚至在听到你要来之后,做了很多的准备。
到底,谁都不想带着仇恨,度过余生,只是放不下面子,不主动去和解罢了。
谁能主动放下面子,那么谁就掌握了人情互动的主动权。或者,说谁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主角。
一杯酒,话匣子就打开了。似乎回到了童年的时光,什么都可以说,错了也没关系,童言无忌啊。
一些不好意思说的秘密,也可以公开了。或许,对方早就知道,只是不说而已。
终于懂得一句古训:“夫妻交市,莫问谁益;兄弟交憎,莫问谁直。”
北宋是苏轼,在晚年时,写了兄弟相处的瞬间: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一把年纪的两个男人,还要睡一起,聊着聊着就更老了。
没想到的是,就此一别,阴阳两隔。
苏辙如此点评苏轼:“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人心都是肉长的,仇恨是一时的,相爱是一生的;谩骂是一时的,悔悟是一生的;计较是一时的,放下是一生的。
04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记住,父母走了,我们就是大家庭里最高层的长辈,别忘了树立好的形象,带动好的家风。
只有我们相亲相爱了,晚辈才会有样学样,这是家庭最好的因果。
吃亏也好,算计也罢,到头来都是一场空,恨什么,烦什么,骂什么?
父母过世后,兄弟姐妹多走动,丢了面子,得了里子。
一杯酒,一顿饭,一段故事,一阵烟火。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9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