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我是从来不看纪实性文学,以及纪实性纪录片的。
我为什么不看?
因为这些文学以及纪录片里面,但凡讲到井冈山,从来只讲朱毛红军胜利会师,却几乎不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王佐和袁文才。
就连王佐、袁文才是怎么死的,都讳莫如深,绝口不提。
仿佛中国革命史上这两个人就根本不存在一样,甚至连“一笔带过”都“懒得带”,不仅“懒得带”,就连“提”都不愿“提”……
新中国的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所浸染,中国革命的成功得来并不容易。
写历史的人,必须用客观的、公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才能够写出真实的历史。
写作本文,笔者整整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从头到尾好好捋了一遍我军军史上的里程碑——
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直到“朱毛红军井冈山胜利会师”的整个过程,尤其是王佐和袁文才到底是怎么死的……
目的只是想让大家知道,当年提着脑袋闹革命的先辈们,创业之路是如何的艰难和挫折!
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南昌起义的最初阶段,朱德在三个军长中的地位是最末位的,名虽第9军副军长(军长韦杵未到职),却只带领着区区数百人,部队实力及个人的影响力均不及第20军军长贺龙和第11军军长叶挺。
直到三河坝分兵时,朱德这才得到了一个师,率领着这支4000多人的部队留在三河坝断后,掩护整个起义军向南撤退。
“三河坝分兵”的战略目的,就是以牺牲朱德所部为代价,掩护贺龙、叶挺主力安全退入潮汕地区。
结果却是,被朱德掩护的贺龙、叶挺率领的主力部队在撤退途中全被敌人打散了。
而担负掩护任务的朱德所部,与敌钱大钧部两万余人血战三天三夜之后却还剩下了2000多人。
部队撤下来之后,向南寻找大部队途中,朱德这才知道,整个南昌起义的部队就剩下自己的这支偏师了。
走到茂芝的时候,朱德遇到一群被打散了的小部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零零散散收拢后约有百十号人,后来的粟裕大将当时也在这群败兵之中,朱德顺手就把这支部队收编了。
朱德沿途不断收拢贺龙、叶挺部被敌人打散的部队,并从士兵口中得知,潮汕地区有国民党军5个师40000余人正张开血盆大口等着他们……
部队只好在福建武平暂时停了下来,不能再往前走了。但还没等朱德、陈毅做出下一步决策,钱大钧的追兵就到了。一仗打下来,朱德、陈毅所部只剩下了1000多人。
于是,朱德果断改变行军路线,向湘赣边界挺进。
但是,连吃败仗,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的部队在长途转进的过程中逃兵不断,一位叫作林彪的连长也嚷嚷着“完犊子了,不如化整为零,就地解散算球。”
挨了陈毅批评的林彪连长还很不服气,头铁得很,他顶撞道:“我这是为革命保留火种。”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率领着这支部队到达江西南部山区,相继在天心圩、大余、上堡, 三次对部队进行整顿、整编和整训,史称 “赣南三整”。
通过“赣南三整”,作出了“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决定到敌人力量薄弱、农民运动基础较好的湘粤赣边界地区去找“落脚点”,去打游击。
这时候的这支部队,还剩下了800多人。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支800多人的部队在上堡整训的时候,偏又与敌第9军第27师6000余人狭路相逢。
就在大家以为这回肯定“完犊子”的时候,第27师师长杨如轩却一枪未放,率部掉头就走。
原来,这个杨如轩既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当年又同在蔡锷麾下的讨袁护国军共事过,私交相当不错。
南昌起义前,朱德还联系过杨如轩,想让第27师一同起义。
虽然最终被杨如轩拒绝,但这次在上堡两军突然遭遇,杨如轩并没有为难朱德,带着他的部队扭头就走,佯装根本就没有撞见过这支南昌起义军残部。
才脱大难,冬季又将来临,缺吃少穿的起义军该如何度过赣南严寒,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朱德突然想起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距离上堡不算太远,驻扎在韶关和汝城的国民党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
这位范石生军长同样出身云南讲武堂,与朱德即是讲武堂同学,又曾在滇军共过事,后来又一起在蔡锷的讨袁护国军中效力,彼此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于是,朱德给范石生寄去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我现在太难了,能不能看在过去的情份上,帮帮忙。
范石生素来和蒋介石不睦,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何况他与朱德本来就是朋友。
范石生马上给朱德回了一封信,说你来吧,你把你的人都带过来吧,暂时在我这里栖身。
于是,朱德、陈毅带着这800多人去到了范石生的第16军。
第16军军长范石生按一个团的编制给朱德所部发了饷,还另外提供给养和装备,不光有被服和伙食,还包括部分枪械和十万发子弹。
完全可以这样说——
朱德率领的这支南昌起义唯一剩下来的小部队,之所以能在起义失败后的那段血雨腥风中屹立不倒,先有敌27师“放水”,后有敌16军“收编”,这完全是靠着朱德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才艰难地支撑下来,维持下来,幸存下来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讲述“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对于“秋收起义”这段历史,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并不全都是工农武装,与“南昌起义”一样,“秋收起义”的基本班底仍然是原国民党军的正规部队。
秋收起义的部队总计5000余人,其原国民党军队达2000多人,占比接近一半。
秋收起义的部队构成,主要是三股力量:
其一: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武昌警卫团,这个警卫团由中共党员、黄埔二期生卢德铭担任团长。
1927年8月2日,卢德铭率领警卫团2000余官兵前往江西南昌参加起义。然而,当部队抵达奉新县时,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卢德铭所部未能及时赶上参加南昌起义。
追赶不及的卢德铭返回修水,随后率部参加了由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
其二:由主席亲赴安源进行整合的安源工人纠察队、安源矿警队和安福、永新、莲花、萍乡、醴陵等县部分农民自卫军组成。
其三:浏阳工农义勇队与平江工农义勇队,这两支农军由中共浏阳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潘心源领导。
南昌起义前,潘心源率领着这两支农军前往江西九江,准备编入贺龙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参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6日,当潘心源率部到达修水县城时,得知南昌起义部队已经南下广东。在追赶南昌起义部队途中,潘心源部与卢德铭部会合后,共同返回修水。
随后潘心源率部折回铜鼓待命,准备参加由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11日,修水、安源、铜鼓三地的这三支武装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由卢德铭任总指挥,余洒度任师长,按照预定计划,同时在三地举行武装起义,准备拿下平江、浏阳后,合兵一处攻打长沙。
秋收起义部队总计编为4个团,约5000余人。
第1团,是卢德铭带来的警卫团原班人马,团长是钟文璋。
第2团,由安源农军组成,团长叫作王新亚。
第3团,由卢德铭警卫团一部与浏阳、平江农军混编,由苏先俊出任团长。
第4团,是由余洒度临时收编的一支占山为王到处流窜的原黔军溃兵改编,团长叫作邱国轩。
第1团、第4团攻打平江,不料第4团突然反水,与国民党军合击第1团,使起义军遭受严重损失。第1团被打散,团长钟文璋失踪。
第2团打萍乡,没打下来,扭头去打醴陵,打下醴陵后接着攻打浏阳,攻入浏阳后被国民党援军四面合围,损失惨重,只得退了出来。部队大半被打散,团长王新亚失踪。
第3团原计划配合第2团攻打浏阳,但还没赶到浏阳,第2团就已经败了。团长苏先俊只得率领部队由攻击改为接应,与第2团余部合为一股,边打边退。
第4团本应配合第1团攻打平江,团长邱国轩却被敌人收买,中途叛变。邱国轩后来被萍乡游击队抓获,用其人头祭奠第1团牺牲的烈士。
就这样,4个团长两个失踪一个叛变,部队从5000余人锐减至1500人,长沙自然是打不成了,全军于9月19日陆续退到文家市重新集结。
经前委会议决定,放弃原定进攻长沙的计划,部队迅速与国民党军脱离接触,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点。
最开始的时候,计划去湘南找南昌起义的队伍,结果得知南昌起义的部队已经被敌人打散,恰好井冈山上有一支队伍,领头的还是一位共产党员,这才决定撤往井冈山。
于是,部队从文家市出发,一路往南走。主席与卢德铭率前军开路,余洒度居中,苏先俊殿后。
途中与国民党军朱培德部遭遇,激战中,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部队打得仅剩800余人。
1927年9月29日,主席在江西三湾将四个团剩余的这800多人改编为一个团,史称“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随后,部队历经一个月辗转,于10月27日进至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茨萍,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
说起“秋收起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起义军从9月21日从长沙附近撤离,至10月27日到达井冈山下的茨坪,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无论南京国民政府的蒋介石,还是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都没有派兵追剿,甚至湖南、江西两省军阀也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
当时的国民政府因“宁汉分流”,“一国两府”正在忙着内斗,第一次下野的蒋介石,以及一旁观望的各路军阀,对于这支小部队根本无暇顾及。
同为起义军,“秋收起义”比起“南昌起义”的部队,实在是幸运得多。
但是,当部队到达井冈山脚下时,真正的麻烦来了。
此时,井冈山上已经盘踞着两股势力,这两股势力的两位领导者,一位是王佐,另一位是袁文才。
虽然袁文才也是我党早期党员,但面对主席率领的这支部队,袁文才以“山寨狭小,无法接纳”为由,拒绝起义部队上山。
几轮谈判下来,最终达成交换条件,起义军赠送山寨一百多条步枪,换取袁文才和王佐收留起义军的全部伤病人员,并对这些人员进行救治。
但是,除伤病人员以外,其余部队仍是不能上山。
于是,主席只得率领着余下的500余人在井冈山周边风餐露宿打游击。这些游击并非是与国民党军战斗,而是与当地的地主武装和民团展开小规模的驱逐与被驱逐的武装斗争。
最最艰难的时候,一伙民团,甚至是十几户地主武装联手,就能把起义军撵得团团转,甚至一个晚上更换数次宿营地,弄得衣不敝体,食不果腹。
现在的人们大多不了解当年的这段历史,秋收起义后初到井冈山的这支小部队,上是上不了山,在山下又占不住地盘,太多时候竟然还得看山上的两位头领,以及山下地主武装的脸色。
井冈山地区大汾镇的地主武装有四五百人,加上民团已近千人,装备也比起义军要好得多。数次交手,起义军并未占得丝毫便宜。
在山下实在是难以继续坚持,不上山是不行了,主席与袁文才多次诚恳沟通后,袁文才、王佐这才同意主席率部上山。
红军当年所遭受的这份艰难和委屈,当代人根本无法想象!
朱德率部转进宜章,领导湘南起义
回过头,我们再来讲蜇伏于第16军范石生部的南昌起义朱德所部。
蒋介石不久即知道了范石生收留了朱德所部,但是,在那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蒋介石也不敢和地方军阀随便翻脸。
于是修书一封,蒋介石想让范石生派人把朱德“请”到南京去。范石生是一位讲义气的真汉子,哪能干这样的事情,但是继续将朱德所部留在军中的话,他也颇感为难。
一番考虑后,范石生拨给朱德一万块大洋,礼送该部离开了自己的地盘。
离开16军后,朱德本欲率部前往广东与广州起义的部队会合。但广州起义部队败得很快,朱德只得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时,中共上海临时中央传来指示,准备举行湘南暴动,命朱德所部赶往宜章。
就从宜章开始,朱德所部3个月攻下了7个县,湘南暴动的起义军漫延至20多个大大小小的县城。
1928年3月,蒋介石收编了武汉政府唐生智所部,“宁汉相争”得以结束。蒋介石一腾出手,马上派出7个师的部队围攻湘南。
中共湘南特委决定,朱德所部从郴州等县城撤离湘南。其后,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了。
朱毛红军井冈山胜利会师
1928年4月28日,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宁冈县龙市镇,与主席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共同组建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同年12月中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中国工农红军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此时,井冈山上的力量对比,袁文才和王佐的势力已然不复往日的状况了,话语权和决定权已经转移到了红军的手上。
1929年初,奉中共上海临时中央、中共江西省委的命令,主席和朱德率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
袁文才任红四军参谋长,随同主席率领红四军一起行动,王佐部则留守井冈山。
行军途中,袁文才偶然看到了中共六大的一份机密文件。文件六项决议其中一项赫然写明:
“关于土匪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武装起义之前可以适用,武装起义之后宜解除其武装,这是避免意志不坚定分子背叛革命的重要手段。”
袁文才擅自退兵惹下祸端
看到中共六大的这份文件后,大吃一惊的袁文才在晚上宿营时悄悄率部脱离红四军返回了井冈山,并将这份文件内容告诉了王佐。
中共湘赣边界临时特委书记、永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朱昌偕得知袁文才擅自率部离队返回井冈山的情况后非常恼怒,欲开除袁文才的党籍,并解散分编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
主席得知情况后急忙通知留守在井冈山上的湘赣边界特委委员、茶陵县委书记宛希先,让宛希先竭力劝阻朱昌偕,避免矛盾激化。
在宛希先一再的坚持下,朱昌偕最终给予袁文才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并准备随后分编其部队。
此举令袁文才和王佐极为不满,加上之前从文件上看到的内容,二人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了迷茫。
1930年2月,湘赣边界临时特委书记朱昌偕命令宛希先会同袁文才、王佐所部与各县赤卫队进攻永新县城。
因距离较远,途中又遭遇地主武装阻袭,宛希先部耽误了行程,在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宛希先才率部赶到永新县大湾村。
湘赣边界临时特委书记、永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朱昌偕以违抗命令,贻误战机为由,将宛希先当场逮捕,并于2月24日凌晨将宛希先枪杀于大湾村一孔用于保鲜生姜的土窖中,年仅23岁。
1945年,中共七大会议追认宛希先为革命烈士。
1965年5月,主席重上井冈山时,在和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等人的谈话中,专门提到宛希先,满怀深情地说道:“宛希先是一个很优秀的同志。”
朱昌偕秘密枪杀了宛希先,为避免袁文才、王佐部生乱,遂连夜带人赶到二人驻地,首先冲进袁文才的住所,将床榻上熟睡的袁文才乱枪打死。
住在不远处的王佐听到枪声后立马惊醒,不容思考,带上警卫班趁着夜色骑马出逃。
行至一处河堤时,王佐发现浮桥已经被人拆掉,一行人只能骑在马上缓缓涉水过河。半渡时,王佐被朱昌偕带来的,预先埋伏在河对岸的人击毙在河中央。
就这样,曾经的“井冈双雄”在同一天双双陨命,死的时候都是32岁。
1950年,中央政府追认袁文才、王佐为革命烈士。
1931年1月,朱昌偕被选为赣西南特区区委常委兼管西路分委工作。适值苏区“肃反”扩大化。同年8月,朱昌偕被诬陷为“AB团”分子,于8月30日自杀。
全国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朱昌偕为革命烈士。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袁文才和王佐,当时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余部,是不可能轻易就能在国民党军重兵环伺的井冈山上建立起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块根据地的。
袁文才、王佐、宛希先的死,直接导致了井冈山根据地很快就落入敌手。其后,红军曾多次试图将井冈山夺回,却都没有成功。直至解放战争末期,井冈山才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80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