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山区女孩来例假写遗书”的新闻登上热搜。
一名新京报的记者为了探视山区女生公益项目执行情况的背后,决定实地调查。
01
视频中的小孩,几乎是留守儿童,小的只有五六岁,大的十四五岁。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父母几乎从小不在身旁,对自身身体变化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接受。
在视频采访中,一位老师说道:“你眼中认为的受益人,真实情况其实是有信息差。
除了公益上需要的钱之外,还需注意到受益者细微差别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难以量化。”
她紧接着补充道,曾有一位五年级女孩在上完生理课之后,跑过来跟老师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以后有了孩子,要提前告诉她,让她不会像我一样,在这个年龄段惊慌失措。”
因为在此之前,当她第一次例假来临的时候,她的反应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她不明白内裤为什么会被血沾得到处都是,但她知道自己身体里的血一直止不住。
而那些即将快死去的人,血就是一直止不住。
所以,她判断自己生了大病快要去世,于是立马给自己写了一份遗书。
而上完生理课后,她明白到,这是身体在发生变化。
她的心情像坐了一个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有人可能会问:她的父母不告诉吗?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答案永远只有一个,远在天边。
所以他们从小就知道一个答案,自己永远只有一个人。
内在的快乐无人分享,痛苦无人知晓。
并且外在身体的变化,也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02
网上有人问:留守儿童的痛在哪里?
底下网友评论道:“小孩因为受过教育,而变得对父母的爱有所期待。”
因为书中描述的都是父母对孩子陪伴的故事,他们看到了另一个世界。
而越是有所期待,越是会期望变成一地的玻璃碴子。
深以为然。
之前在网上刷到一个视频。
1岁多的小孩摔倒后,在自家的台阶上,憋足了劲,一直很努力想要爬起来。
但无可奈何的是,书包太重了,她小小的力气挪不开书包。
于是,她赶忙在监控上喊:“爸爸,我站不起来呀。”
小女孩心里想着爸爸一定会过来帮忙的,但留给她的只有自己的回声和四周冷冰冰的风声。
小女孩一遍一遍地叫着,直到嗓子喊哑了,伴随着哭声逐渐变得微弱。
风吹干她脸上的泪水,留下泪痕。
自此,她模模糊糊懂得了一个道理:害怕是没有用的,但害怕的种子从此在她内心种下。
六一儿童节,本该是小孩依偎在父母身旁,但小男孩的妈妈出去外面打工,没有办法回到小男孩身边。
其他小孩都有爸爸妈妈陪伴,脸上挂着无比灿烂的笑脸。
口袋装着满满一大袋糖果,小小的手被爸爸妈妈紧紧地牵着。
他带着哭腔对着奶奶说:“奶奶,我想妈妈了。”
于是奶奶拿着细小的粉笔,在地上画了一个妈妈。
画完之后,小男孩没有犹豫地把书包脱掉,躺在冷冰冰的地板上。
但他并不觉得冷,因为那是妈妈的拥抱。
他小声跟妈妈说:“今天看到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着,我知道你回不来,没有关系的。”
但思念如何能减少呢?
小孩渐渐懂得,对父母的思念是没有办法得到回应的。
一次次从失望中度过,最后学会了不期待。
留守儿童石凤鸣曾在日记里写道:“我非常羡慕那些有父母的人,羡慕过很多,自卑的次数
也很多。”
“每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的心就像一个无底洞,总有想不完的心事。
而当有个人站在我对面的时候,我的心又像一条干涸的河,说出来都是谎话。”
石凤鸣的父母长年在外,不陪伴,也不关心,小孩又寄养在叔叔篱下。
每次吃饭都要看别人脸色,要钱也不能大大方方地要。
久而久之,内心从害怕到变得空洞,麻木。
也许,石凤鸣之前怀着希望,盼着自己有一天,
会得到爸爸妈妈一个简单却又温暖的拥抱,想象着妈妈会问,“吃饱了吗?”
但因为有过希望,所以绝望来临时,摔得更严重。
一次次从无爱中度过,最后学会了不爱了。
著名的恒河猴实验,早已说明,小孩如果没有父母的陪伴、关心和爱,只有冷冰冰地喂食,
长大后内心的疾病渐渐加重起来。
留守儿童的童年是用整个泪水泡着长大的。
他们在最需要别人帮助的阶段,却只能无助,在面对所有的苦难却只能独自下咽,
别人的童年,是泡泡糖,是棉花糖,是五颜六色的世界。
而他们却只能是五彩斑斓的黑,黑灰灰的脸蛋,黑灰灰的手。
03
试想一个画面,一个2岁多的小男孩,听到爸爸妈妈要回家的消息。
不管是不是大人开玩笑逗他的笑话,他马不停蹄跑到爸爸妈妈回家会经过的路口。
随着脚旁边的枯草被风吹得自动变成一堆了。
他也不知道要等多久,但他坚信自己的爸爸妈妈会回来。
在等待了三个小时后,终于迎来父母的车。
那个承载着日思夜思的梦终于实现了。
父母的脸庞在他眼里又清晰起来,他用力眨眨眼睛,生怕认错人了。
他多希望,如果这是一场梦,那就让这场梦永远不要醒来。
如果是真的,那希望时间走慢一点,再慢一点。
看到过这么一个视频。
大半夜有俩人拿着钥匙把紧闭的大门打开,生怕吵到屋子里面的人睡觉。
当他们准备踏进家门口的那一瞬间,有两个小孩像火箭一样冲了过去。
紧紧抱住那两个进来的人,大喊着:妈妈爸爸,你们终于回来啦!
这一刻,他们不知道在脑海里排练了多久父母回家的日子会是怎么样。
他们眼巴巴盯着日历上爸爸妈妈回来的日子,生怕自己错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自古难全。
孩子用笑脸迎接父母的到来,又用哭脸迎接着父母远行的背影。
当妈妈准备好外出打工,坐上离开家的车。
1岁多的小孩怀着对妈妈的不舍,迈开自己踉踉跄跄的步伐,坚定地追着妈妈的车,一直追到村口。
他以为只要自己努力追上妈妈的步伐,妈妈就会再次拥抱他。
可是,妈妈始终没有下车。
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大概是没能亲眼看见小孩子的成长。
04
知乎有人提问:生活中最无奈的事情是什么?
高赞回答:“生活与小孩陪伴只能二选一。”
底下网友说:“是啊,因为没有文化,出去外面打工只能去做苦力活,一天赚个几百块钱的工作。
待在家里干农活,还要靠老天吃饭。
一亩田只能赚个100多块钱,要等到六个月才能收割,其间没有任何收入。要是一场暴雨,啥都没有了。”
2023年8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是1550.56万。
数字背后的冰冷,是一个无奈的选择。
父母难道不想把小孩子留在身边吗?
想啊!但是自己生活的条件实在是常人难以忍受。四五张铁床,摆在很挤的空间。
吃的是馒头配水。每天从工地上拖着身体回来,沾满灰尘,身上没有一处是干净的,倒头就睡。
他们最开心的日子便是发工资那一天,孩子的学费有着落了。
紧接着,发愁又来临了,那下个月的学费要怎么凑?
学费的压力又一次涌上心头。难以咽下的除了饭菜,还有生活。
有个网友发言:你出去打工,为什么不把孩子带在身边?
其实对很多留守儿童的家长来说,陪伴和生活是天平的两端,选择一个便是放弃另一个。
那种骨肉分离的痛,何止是小孩来经历,其实还有父母。
他们在大城市像一个漂浮不定的浮萍,做的工作日复一日重复手上动作,耗费大量精力,不敢怠慢。
因为还有大量的人还想要这份工作。
他们深知,随着自己年龄的增加,找工作这件事也会变得越来越难,忍着自己的腰酸背痛,想着能赚多少,便是多少。
每当撑不下去的时候,父母们便安慰自己,“孩子们总有一天会理解我的付出。”
难过会有吗?
会!
每一次分离时,孩子们强忍着泪水,紧抓着自己的裤腿,忍着哭腔,“我听话,你们能不能
不要离开?”
父母的心都忍不住刺痛。
有人或许会问道:就不能解决一下留守儿童问题吗?
其实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
但我们相信,问题一定会随着时间而被慢慢解决。
网上会有些喷子会质疑道,“你一个人的力量帮助不到这么多人。”
虽然一个人的力量薄弱,但正因为一个人去帮助后,被更多热心的人看到。
那么下一个路口,下一个路口还有千千万万的他。
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每位留守儿童背后都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End-
作者:撒欢
编辑:一乙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77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