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邓小平器重的宣传干将,56岁任新华社长,61岁任中宣副部长,享年99岁

朱穆之,一位崇仰共产主义的革命者,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画卷中留下了自己坚毅的足迹。他的一生,如同一支火把,照亮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设新中国的征程。

在革命时期,朱穆之以笔锋为武器,奋斗在舆论战场上,维护了红色阵营的声誉;建国后,他走向国际社会,为新中国辩护,捍卫了国家利益。这位在文化领域扬名立万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位杰出代表。

朱穆之,1916年生于江苏,成长于左翼人物刘半农的影响下。在北大求学期间,他秉持着对共产主义的浓厚兴趣,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创立进步社团,用马列理论审视当时的国家状况。

上世纪30年代末,中国社会动荡,国府对侵略者采取绥靖政策,引发了北平学生的不满。

在这个背景下,朱穆之挺身而出,组织学生上街请愿,要求蒋介石改变政策,面对国民党的军警镇压,他毫不畏惧,奋起抗争,领导学生冲破封锁,举行反日大会,成为一场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朱穆之积极投身抗日战争,慰问中国士兵,自发参与后方救护工作。北平陷落后,他南下南京,在我党创办的报社担任副编辑,宣扬红色思想,传播爱国主义。

随着战局的发展,他北上山东,成功取得党组织联系,顺利入党,被派到国民党骑兵团中任职,展开共产主义的宣传工作。

1939年,朱穆之向邓小平汇报工作,得到了邓的赏识,留下来在宣传部工作。他数次冒险进入敌占区,与国民党高级将领接触,策动他们起义投入共产主义阵营。这一时期,他争取到人民武装中的高树勋将军,为我方夺取最后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朱穆之成为新华通讯社记者,后升任副总编。然而,动荡的年代带来了变故。特殊时期爆发后,他被下放到山西改造。

尽管中日关系逐渐改善,但朱穆之在新华社的复工并不顺利。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他因为一篇社论而再次失去了职务,被下放到干校学习。

1977年,朱穆之终于恢复名誉,被调到宣传部任高干,1980年出任对外宣传小组组长。

1992年,朱穆之主动退出一线岗位,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人权上。1997年,他率领代表团出访欧洲,积极维护我国的相关权益,受到国务院的表扬。2004年,他正式退休,结束了自己在宣传工作一线的生涯。

朱穆之一生,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勇敢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他在舆论战场上凭借笔锋为武器,与反动势力较量,维护了红色阵营的稳定。在战乱年代,他冒险进入敌占区,进行统战工作,为我方争取到一些重要的支持。

在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他在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宣方面的得力干将。

朱穆之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共产主义信仰者的传奇,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领域的“秘密武器”。他的坚持和奉献,让我们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为一位先烈,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对我们当代人仍然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历史的长河中,朱穆之如同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在当代社会,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从朱穆之的一生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传承共产主义的光荣传统。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7150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