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度官至副国级,1957年被认定为“头号大右派”,1958年被撤职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南昌,发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党我军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南昌起义中崭露头角的一位领导者是章伯钧,一个曾经在革命风云中峰回路转的人物。
章伯钧于1895年出生在安徽省桐城县,出身于地主家庭。他的求学之路展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在柏林深造期间,他结识了日后成为革命元老的朱德,并在朱德的引领下接触到马列主义,最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回国后,章伯钧成为中山大学的教授,但他并非只满足于教书育人。他积极参与国共斗争,北伐战争时期受党组织派遣,加入国民革命军从事宣传工作。然而,随着国共矛盾的加剧,他选择了站在革命的前线,参与了南昌起义,并南下香港,成为一名具有历史使命感的革命者。
然而,章伯钧的政治选择并非一直与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香港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他逐渐脱离了党组织的联系。此后,章伯钧并未跟随党的脚步,而是选择了在上海、福建等地从事民主爱国活动,成为一位民主人士,积极呼吁各界团结一致,对抗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后期,章伯钧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回到内地,参与政治协商工作,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以民盟副主席的身份,出任国家的交通部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然而,章伯钧的思想观念与党的主张并不完全一致。他的背景和教育使他更倾向于西方的民主自由模式,提出了一些在当时来说相对激进的主张,包括构想国家实行“自由民主”的制度。这些言论使他在整风运动中受到批判,被划为右派。
1957年,章伯钧被认定为右派分子,并在政府中的职务被免去。尽管他的右派身份没有被取消,他仍然以副国级的身份保留了部长待遇。然而,进入特殊历史时期后,章伯钧受到了更为严厉的迫害,被视为社会主义政权的敌人。
1969年,章伯钧因病在北京离世。他去世后,长达11年的时间里,他的右派身份一直未被取消。然而,在1980年代初,《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中,章伯钧被称为“爱国政治家”,这或许是对他一生的客观总结。他的一生,既有对革命事业的积极贡献,也有因思想观念不一致而受到的残酷对待,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一段曲折而深刻的篇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53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