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张萍
图据央视《开讲啦》视频截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发现她脚上穿的鞋因为老化,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王志珍自嘲出了“洋相”,现场的观众受到感动,不少网友看了节目后也留言点赞。
看过采访的人,一定对这个镜头印象深刻:当时主持人撒贝宁注意到舞台上有很多黑色的渣渣,而且还有一块很大,他弯下腰捡了起来,王志珍院士也很疑惑,脱口而出:“什么东西?是我的鞋是吧。”并表示这双鞋已经穿了很多年了。在说话的时候,鞋子出问题的那只脚,怯怯地往后缩了一下。
院士的“掉渣鞋”很快在网络上传播开,科学家的真实、朴素、不拘小节打动了众多网友。但也有人嗅到了一丝可疑的信号:按照常理,以院士的工资收入和补贴,不至于穿不上一双新鞋,上节目穿旧鞋会不会是有意“策划”“营销”?
这话对也不对。对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发展,以今天中国的国力绝不会让国之栋梁穿不起新鞋;偏颇之处在于,简单粗暴地将超出自己认知的院士穿旧鞋定性为“策划”“营销”。熟悉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履历会知道,节俭是生活习惯,更是他们科研精神体现和科学魅力的外显。因此王院士不知鞋掉渣,原因或许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找:
一曰专注忘我。有网友推测,王院士的鞋子一看就是放久了老化了,再次穿的时候忽略了这个细节。“除了这次‘洋相’,我还曾经穿着两只不同的袜子去了实验室”,王院士还提起了另外一件粗心事。科学家因为投入而忘我的故事,大众都不陌生。原因很简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科学事业是精力的“黑洞”,需要贯注以百分之两百的专注力,才能从“冷板凳”上捂出“热成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爱穿衬衫,衬衫的价格有说15元的,有说20、30元的,总之不贵。不是买不起,而是不在意,挑选穿搭节省下来的精力要干更重要的事,从而争分夺秒地把科学研究向前推进。
二曰俭以养德。节俭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俭以养德”“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之类的古语浓缩了一个民族对过去印记和未来发展的思考。很多从困难时期走过来的老一辈科学家,确实将节俭刻进了骨子里。比如“布鞋院士”遥感泰斗李小文、“背心院士”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龙、一件夹克穿30年的“钢铁院士”崔崑、一条裤子穿30年却捐赠300万元的“大跨”院士沈世钊、一生节俭故后却捐出880万积蓄“布衣院士”卢永根……进入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却仍旧把艰苦奋斗作为精神底色一以贯之,不仅涵养了科学家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行,也提醒着世人中国科研从弱到强的不凡奋斗历程。
三曰自我实现。我们也不必动辄将科研工作与被动清贫联系起来,今天很多有成就的人在穿着打扮、吃穿用度上不拘小节,更多的是一种主动选择。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里,人的自我需求居于所有需求之上。在科研工作中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个过程的精神满足,足以超越一般物质享受带来的愉悦。所以,观众看到的是王院士的“掉渣鞋”,看不到的是她发现“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喜悦,看不到她为胰岛素研究作出贡献的巨大满足。
当我们关注王院士的“掉渣鞋”时,更要关注是什么足以让王院士忽略自己穿了一双“掉渣鞋”,进而从中发现科学家精神世界的饱满富足、发现科研世界的无限魅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4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