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时,徐海东在十位大将中排名第二,一直都有不小的争议。
连徐海东自己都认为,自己的军衔评高了,并主动给中央写信申请降衔,说:“我这些年没打过什么仗,长期养病,为党工作太少了,授我这么高的军衔,我受之有愧!”
但是,毛主席没有同意,说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关于徐海东对革命的“大功”,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就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缺衣少食,人困马乏,是徐海东慷慨解囊,送来了5000大洋,这才让中央红军度过了难关,并在陕北站稳了脚跟。
那么,如果没有这个“大功”,徐海东还能不能授大将军衔呢?又能不能排在第二呢?
首先从职务来看,徐海东相比其他大将,其实并没有优势,甚至比几位上将也没有优势。
在土地革命时期,徐海东的最高职务是红15军团军团长,这个职务不算低了,但跟他平级的也不在少数,比如萧克、王震,也都当过军团级干部。
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海东担任过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四支队司令,这些职务也不算低,标准的大将级别,但是,跟他有同等资历的人也有很多,比如张宗逊、陈伯钧、王宏坤、陈锡联、谢富治等人,后来都是上将军衔。
而且,徐海东从1940年开始就因病离开了战场,在后面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没有再上过战场,跟其他人是没法比的。
到了建国后,徐海东虽然也担任过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但基本上还是以养病为主,没有负责具体的工作。
要知道,在建国初期这段时间,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军队,很多同志都是超负荷连轴转的,甚至比在战争时期的工作都要繁忙,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因此,当徐海东得知自己被授予大将军衔时,心里是非常有愧的,认为自己这些年来一直在养病,而其他同志却一直在坚持战斗、工作,比自己的功劳要大得多,自己实在不应该授这么高的军衔。
确实如此,如果以革命资历和职务来说,徐海东好像不应该授大将军衔,授上将才是合适的,而且很多上将也都能排在他的前面。
但是,评衔并不是单纯只看资历和职务,而是要综合考量,比如著名的“德、才、资”,资历只能排在最后。
不过,徐海东担任红15军团军团长这个职务,还是能够授大将军衔的,因为红15军团有陕北红军的底子,而陕北红军又是红军队伍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即使没有元帅,至少也得有一位大将作为代表。
当年的陕北红军中有很多名将,比如刘志丹、谢子长,如果他们没有牺牲的话,是可以代表陕北红军授大将军衔的,但可惜的是,他们都在革命中不幸牺牲了,唯一能代表陕北红军的大将代表,只有徐海东。
不过,这个身份只是确保徐海东能授大将,还不至于让他排在第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件事,徐海东对中国革命有“大功”。
这件事,其实就是评衔的第一条标准——“德”,作为一名革命者,首先要有“德”,如果没有“德”,就算有再大的功劳,也是不足道的。
所以,如果徐海东没有做这件事的话,虽然也可以代表陕北红军成为大将,但绝不会排在第二。
有一次,周总理去看望徐海东,特地对他说:“授你大将军衔,是根据你对革命做出的贡献决定的,不高也不低。”
(参考资料:《徐海东大将》《大授衔》《开国将军轶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41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