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目前谁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轰炸机群,那毫无疑问是中国了。
基于专业轰炸机昂贵的价格,现在有正儿八经轰炸机的国家只省下了美国、俄罗斯,中国这三个。
就连英国和法国,都将自己的轰炸机全部退役了,目前这两个国家靠着多功能战机执行轰炸任务。
轰炸机数量和型号
截止至2023年,中国保有的轰炸机数量有230架以上,另有270架的说法。
美国有B-2、B-52和B-1这三款轰炸机,总数在160架左右。
俄罗斯的轰炸机有图-160、图-95和图-22三种型号,总数在130架左右。
可以看出中国的轰炸机总数几乎是两倍于俄罗斯的轰炸机,或者是美俄两国轰炸机数量之和。
当然中国轰炸机的数量虽然多,但全是轰-6。相比于美俄的轰炸机,中国的轰-6在轰炸效率上较低。
轰-6是一款仿制苏联图-16型轰炸机的中型轰炸机。
美俄在役的这几款轰炸机全是重型轰炸机,像比较老的俄罗斯图-95载重20吨,美国B-52载重约30吨。而我国的轰-6,载重约为12吨,相较于美俄这几款轰炸机都低了不少。
中国在没有其它种类的轰炸机服役的情况下,出于对轰炸机的需求,就只能服役更多的轰炸机了。
所以中国有远超美俄的轰炸机数量,通过数量上的优势弥补质量上的差距。
当然说中国只有一款轰炸机也有纰漏,因为中国的轰-6有多个子型号。
从早期的轰-6甲、轰-6丁等机型,到现在的轰-6K、轰-6N等机型,轰-6的子型号已经有10来种了。
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轰-6子型号,和中国的轰炸机技术发展有很大关系。
美俄在轰炸机的发展上比中国早很多。美国就不用说了,二战时期的最大工业国,也生产了全球最多的轰炸机。
苏联在二战时虽然轰炸机技术较为薄弱,但苏联当时也成为了主要工业国,靠着重工业潜力迅速在二战后发展出了多款轰炸机。
但中国就不一样了,新中国在成立时甚至没有完成工业化,至于轰炸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就没有造过。
中国从苏联承接图-16生产线,开始根据图-16生产轰-6时,中国其实并不具备设计轰炸机的能力。
因此轰-6在当时不单单是中国重要的国防装备,也是中国重要的试验平台。
靠着这款轰-6,中国在上面尝试了各种轰炸机设计。通过一点一点的改轰-6,为中国培养了相关技术体系和人才,同时这也让中国有了轰-6众多的子型号。
在几十年的厚积薄发中,中国逐渐有了研发轰炸机的能力。
到现在中国也在研发轰-20了,这意味着中国的轰炸机技术水平赶了上来。
当然,轰-6也许不算先进,但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在中国现在面临的军事压力中,轰-6能满足中国的两个重大需求。
轰-6的出动架次优势
其一是极高频率的出动架次。
虽然轰-6在单次轰炸效率上比不上重型轰炸机,但如果能提高出动效率,也是能弥补这一短板的。
恰好轰-6作为中型机,结构简单容易维护,在出动效率上是明显高于重型轰炸机的。
并且中国也的确有极高出动架次的需求。
在中国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中,美国的第一岛链是主要因素。而美国的第一岛链上,以日本和韩国上的军事力量威胁最大。
韩国总兵力约60万人,加上它的全民兵役制,在战时将部队规模扩张到100万也没有问题。日本的总兵力超过30万人,并且有非常多的美军基地。
最关键的是,日本在地缘上是美国天然的“印太堡垒”。中国的陆军力量可以走陆路抵达韩国,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战时爆发,解放军陆军可以迅速冲垮韩国的军事防线。
但日本不一样,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也就意味着战时中国要进攻日本并占领其军事节点或其它重要设施,需要先打一场登陆战。
所以一旦中美出现军事冲突,对美国来说韩国是可以放弃的,它会迅速将军事力量撤离到日本,依靠日本的地缘优势继续作战。
对中国来说,轰-6的出动架次就非常重要了。轰-6出动架次多,意味着中国可以对日本实施长时间的空中压制,为我军带来更大的制空优势。
轰-6的反舰能力
轰-6能满足中国的第二个需求,是轰-6能挂载反舰导弹。
在目前中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中,美国的海军也是一大威胁。
中国对对美国海军,除了快速发展海军力量外,最主要的手法就是发展“本土反舰力量”。
通过部署在本土的反舰力量,中国将美国的军舰排斥在第一岛链之外。
而中国的本土反舰力量一个是火箭军拥有的各类反舰导弹,另一个就是空军和海航的轰-6了。
轰-6作为轰炸机,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航程较大。
中国的轰-6K型轰炸机能够达到8000公里左右的航程,作战半径在3000公里以上。以中国的轰-6数量,如果爆发战争,可以在战时出动几十架轰-6。
这些轰-6每架挂载一颗鹰击-83型反舰导弹,能威胁美国一整支航母战斗群。
毕竟一支单航母战斗群,海面军舰数量也不到10艘。如果是双航母或三航母的汇编战斗群,军舰数量也就20~30艘左右。
以几十架的轰-6再搭配上我国火箭军的反舰导弹,足够将美国海军拦截在第二岛链之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1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