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一家9口4个谱系,父母都是复旦博士:36个里有一个,50%会遗传

01.

小乐的爸爸妈妈,都是复旦大学的博士。

然而,小乐在6岁的时候,被确诊为阿斯伯格综合征——谱系的其中一种。

得知儿子是谱系之后,小乐的妈妈通过量表测试,发现自己竟然也是阿斯伯格。

无独有偶,小乐妈妈的侄子,也被诊断为中度自闭症。

她逐步发现,自己的父亲也同样有谱系的特质。

一家9口人,3个确诊谱系,1个有谱系倾向。

原来这种病,是会遗传的。

小乐妈妈,15岁就考上了复旦大学,25岁博士毕业,30岁和同为复旦博士的老公结婚,在外人看来,是个成功人士。

无奈,自己的儿子却是个谱娃,他在学校完全坐不住,多动症状明显,不过智商却很高,有138分。

乐乐最明显的特征是情绪容易失控,还有严重的强迫行为。如果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会一直缠着别人,直到别人按照他认可的方式来玩耍。

在儿子确诊后,乐乐妈妈转向研究生态和遗传发育,并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干预儿子。

她坚定地认为,儿子“不结婚不生娃”,才是对他人生最好的选择。

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类孩子,他们平常表现得有点与众不同,有点不合群,很难管教,兴趣狭隘,还特别容易失控。

其实,他们患了一种病,统称为“自闭症谱系患者”。

02.

一旦家里有谱系孩子,终身都将会是一个负担。

今年“十一”长假前,一则令人震惊又悲痛的新闻登上了热搜。

香港一对50多岁的兄弟,在母亲生病住院后,疑被饿死家中。

两兄弟分别是55岁和53岁,因有智力障碍,完全依赖母亲照顾。今年5月,母亲因病住院,只剩两兄弟在家。

然而,几个月后,有人发现他们躺在客厅的一张床褥上,饿死在自己家中。

老母亲含辛茹苦照顾两个智障儿子几十年,最后却是白头人送黑头人。

纯粹的谱系患者大多数是行为问题,并非智力障碍;但生活中许多谱系患者,会伴随其他并发症,比如智障、脑瘫,程度有轻有重。

所以,照顾一个谱娃,是对家庭的考验,是对父母的挑战。

自闭症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要面对各种困难与排斥。

今年8岁的关奇,是一名自闭症孩子。他被诊断为中重度自闭症和多动症,曾经被幼儿园劝退过7次。

能力太弱、行为问题太多、影响他人上课、自理能力差……妈妈带他辗转了多所幼儿园,都被拒绝与劝退。

“我下跪给人家,人家都不给我们学上。”关奇妈妈绝望地说。

关奇妈妈不认命,幼儿园不要他,她就带着儿子找康复机构,自学关于这种病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干预,关奇开始慢慢进步,后来顺利进入了普小。

上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上课的时候他会跑来跑去,喜欢玩厕所的马桶。所幸的是,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包容关奇,给予他很多帮助和关怀,让他逐步融入正常群体中。

对于谱系孩子来说,未来的路充满一个又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

对于谱系家庭来说,更像是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父母的肩上。

谱娃的成长之路比正常孩子困难得多,你唾手可得的东西,也许是他穷尽一生的努力,才能得到的。

03.

家有谱娃,有人说是灾难的降临,但也有人说是上天给予父母的一场修行。

每个能够健康长大的谱系孩子,一定背靠着非凡的父母。

天宝葛兰汀,是一位知名的动物学博士,同时也是一名高功能自闭症人士。

她在两岁时被诊断出自闭症,四岁才开始说话,遇事会尖叫,脾气十分暴躁。

然而,母亲并没有放弃这个孩子。她用了很久的时间,尝遍了各种方法,让天宝开口说话;面对学校的拒绝、周围环境的排斥,她克服重重困难,把天宝培养到大学。

因为母亲一直坚信,孩子只是与众不同,但不是比别人差。

正是这样一个耐心、坚定、强大的母亲,成就了天宝的传奇人生。

谱系孩子里,也有智力超群的人。

这类谱系儿童,小的时候因特别聪明或在某一方面天赋凛然,很容易“蒙混过关”,没有被筛查出来。

一些轻度自闭症患者,直到他们成年后,仍不知道自己是谱系。

就像文章开头的乐乐妈妈,小时候沉默寡言,喜欢独自玩耍,不能跟别人共情,可是聪明过人,是个妥妥的学霸,因此被误以为是性格内向而已。

但是,这种高智商的谱系孩子只是少数,更多的谱娃,学习能力很差,话也说不好,连生活自理都成问题。

他们要考虑的,不是如何才能成功,而是如何才能生存。

谱系遗传的科学因素是错综复杂的,至今也没有确切的研究可以说明其原因。

只是,高学历或相对发达的地区的家长,有足够的认知和条件去发现疾病,有能力支持孩子康复,更善于获取社会的关注。

04.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自闭症发病率为0.7%,14岁以下的自闭症儿童约有2000多万,儿童孤独症已占我国精神类残疾首位。

在美国,每36名8岁儿童中就有1名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发病率已由之前的1/44上升至1/36,占比约2.76%。

谱系疾病已成为患病率越来越高的疾病之一,这部分特殊人群,又该如何与社会和谐共处呢?

不久前,上海地铁上一名自闭症儿童因吃东西被一旁的老人指责谩骂,引发众人热议。

据孩子母亲介绍,小女孩系自闭症儿童,当天需乘地铁1个多小时前往特殊幼儿园,才在车厢内进食充饥。

尽管母亲已经解释了孩子的情况,但老人仍用激烈的言辞指责这对母女,致使女孩情绪失控、哭闹尖叫。他甚至说出“你不积德,别人孩子都健康,为什么你孩子这样”这种话。

可想而知,女孩的母亲有多心痛。

特殊人士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容易被别人歧视,是常见的事情。

别人看到他们会躲避,会嫌弃,甚至嘲讽。

难道,他们注定要成为社会的边缘人,一生被异样的目光包围?

若干年前,我曾经有幸到一些特殊机构观摩,与谱系孩子近距离接触过。

其实,他们并不“可怕”,甚至很“可爱”。

其中有一个小女孩,很喜欢“抓”别人的头发,一不留神,就会被她“袭击”。后来才发现,她不会说话表达,只能用抓头发的方式来告诉对方:我对你感兴趣。

后来,我总是逗她开心,她也学会了用“抱抱”的方式,来表达对我的喜欢。

这类孩子,还有一个很动听的名字,叫“星星的孩子”。

星星的孩子,纵使与众不同,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他们不是天生喜欢孤独,只是缺乏被接纳的机会。

互相尊重,心怀友爱,社会才能少一些戾气和冲突,多一分和谐与美好。

在香港,社会对于谱系人士的接纳度非常高。

政府对谱系儿童及家庭的支持与福利都是走在前列的。康复训练主要由公益组织提供,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也会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支持。

香港政府除了提供特教学校,对普通学校老师提供额外的特需教育培训外,也会引导一些有就业能力的大龄自闭症人士提供就业机会,包括进入庇护工厂,或者进入一些社会企业工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特教老师行业。

小韩毕业于一所特教学校,大二时参加了一个融合教育的公益组织,到山村支教,遇到过一些残障孩子,深深体会到当地学校教育的无奈。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觉得特殊教育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专业,老师负责播种到孩子心里,不一定什么时候会开花、甚至不知道会不会开花,但只要有一点可能都是值得的。”小韩说。

于是,原本考上编制的她,放弃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投身特教事业。

这是人们对差异性群体的尊重,也是整个社会的进步。

希望更多的人,愿意拥抱这些特别的孩子,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爱。

没有人生来完美,任何人都有缺陷。

即便是最弱小的萤火虫,也会发光。

愿每个谱系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作者:晓静

编辑:毛毛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0549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