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M妈妈做个案,她提到了孩子的安全感很弱。
我们探讨孩子不安的原因,从孩子婴儿期的经历、到和爸爸的依恋关系、再到经历过的几次创伤,最后讨论到了夫妻关系、家庭模型。
M妈妈的语气逐渐变得沉重起来。
她爸爸总是高高在上,指挥这个指挥那个;总是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其他人都不对。
夫妻之间别说亲密关系,连基本的沟通都很难。
我概括:
“所以,你们之间的情感交流模式,就是他越界指挥评价你,你一忍再忍,最后忍不住了就爆发一次,以攻击的形式两败俱伤,对吗?”
她默认了。
我问:
“那么,你想打破这个模式,让你们之间的关系向前推进吗?”
她听了想说什么,但是欲言又止。过了一会儿,她的声音有些哽咽:
“为什么低头的那个人总是我,让步的总是我。我要花好多时间精力带孩子,还得赚钱做家务。我们的关系出了问题,还是要我低头。”
此刻,我相信她的内心一定是感到千般委屈、万般无奈和无助的。
【为什么低头的那个人总是我?】
这是很多妈妈带泪的诉求,心底无处安放的委屈。
孩子发育遇到困难,被诊断自闭症。我们只要粗略地统计一下,就会发现,辞职陪伴的绝大多数是妈妈。
即便没有辞职,一边上班一边兼顾陪伴的,也大多是妈妈。
爸爸可以找一个理由如“我没时间、我不懂、我学习能力不好”,就可以很少回家,或者人在心不在。
但是妈妈不能。
孩子没有安全感了、哭闹了、要人陪了、有需求了,也总是会求生本能地抓住妈妈。妈妈们打心底里和孩子千丝万缕地连着,所以放不下、抛不开;所以没有借口没有理由。
即便一肚子委屈,哭一场流干眼泪,天亮了依然要起床给孩子做饭,安排一天的生活。
想到这些,确实令人忍不住抱怨、忍不住满腹牢骚。
但是,当妈妈率先走上自我成长这条路时,会慢慢发现,如果停留在委屈抱怨的状态中,我、老公、孩子,三者都像被施了咒,不断循环打转进入死局。
不破,就不能立。
不转变,就不会改变。
我对M妈妈说:
你接下来想要做的事、想要发生的改变,不叫“低头”——相反,如果你任由自己和孩子陷入负向循环而麻木不仁,那才是低头。
你愿意来靠近我,从我这里获取能量,你就已经在向前迈步走了。
你愿意从自己这个突破口去做点什么,来慢慢推动夫妻关系的变化,以此带来孩子安全感的提升,你知道吗,当你下定决心、怀有意愿去行动的时候,你已经和以往的自己不同了。
你的委屈、愤恨、不满,终将在自己的行动中得到妥善的安放。
与各位妈妈共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0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