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市场迎来了显著增长,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全国新增光伏并网容量高达7842万千瓦,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达到了52.2%,达到4096万千瓦。
然而,随着光伏市场扩大,各种骗局也应运而生,尤以“光伏租赁骗局”为例,频频出现在农户中。
这些不法公司在合同签订前允诺山盟海誓,承诺只需在农户的闲置屋顶安装光伏板,就能实现“躺着赚钱”的美梦。
然而,让农户们没想到的是,合同背后隐藏着种种陷阱,有轻则付出惨重代价,有重则背负巨额债务。
免费的光伏安装工程是如何将农户推入深渊的?明明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工程,如今却成了骗局泛滥的温床。
“光伏+屋顶,躺着赚钱”
2015年,王阿姨正忙于自己的小店,突然被村里的小张光顾,还主动给了她钱。
王阿姨诧异不已,事情是怎么回事?经过了解,她才知道,原来小张的公司有个活动,只要在王阿姨家的屋顶安装上光伏设备,就能实现“躺着赚钱”的美好愿景。
王阿姨的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小张时常过来帮忙,两家关系深厚,王阿姨完全信任他。
对于这个赚钱的机会,王阿姨虽然心动,但仍有些犹豫,难道真的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小张见状立刻详细解释道,这类光伏项目得到了国家大力支持,享受着丰厚的补贴政策,农民安装免费无需投入一分一毫。此外,光伏公司每月还会提供租金和发电收入。
并且,20年后,这个屋顶发电站还将完全赠予农民。
这个看似美好的承诺,让王阿姨信心满满地参与其中,然而故事的结局却远比她想象的要曲折艰难。
听说村里已经开始安装光伏设备,而且还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王阿姨心生了兴趣。
小李随即拿出一份合同,与王阿姨签下了协议。光伏公司也行动迅速,没过几天便将设备安装妥当。最初的几个月里,王阿姨真的收到了租金和电费。看着手中不断增加的储蓄,王阿姨高兴得合不拢嘴。
然而,王阿姨没想到,这只是个小小的甜头,一个巨大的陷阱正等待着她!
没过多久,银行打来电话,要求王阿姨偿还光伏设备的贷款。王阿姨顿时手足无措,明明是一桩“轻松赚钱”的好事,怎么突然变成了自己掏钱的局面?一掏就是七八万!
她想找小李问个明白,结果得知他出差在外,根本联系不上。
王阿姨的儿子听闻此事,立刻赶回家。
仔细研读合同后,他还咨询了村里其他安装设备的村民,确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小李与王阿姨签订的实际上是设备租赁协议。表面上,光伏公司免费为王阿姨安装了设备。实际上,王阿姨成了光伏公司设备的承租人。
最初为何没有收取租赁费用呢?因为合同上写明了“贷款0首付安装”。
随着时间的推移,光伏公司自然会向王阿姨收费。更糟糕的是,设备在屋顶经受风吹日晒,出现问题时修理费用也得王阿姨自掏腰包。
至于小李为何欺骗村民,或许只能归结为“金钱能使鬼推磨”。
光伏行业的利润颇丰,只要能成功推销设备,小李每月赚四五万并非难事。一旦有了钱财,小李又怎会顾及到村里的感情呢?
面对王阿姨的拖延不付款,银行将其告上法庭。
王阿姨无奈之下,只得咬牙付出。小王也无计可施,毕竟合同上的字字句句都是铁打的事实。
阴阳合同,难以察觉
阿姨深感无奈,现实情况迫使她只能在心里安慰自己,庆幸每个月仍能收到租金和电费。她试图告诉自己要慢慢来,相信总能够收回投入。
然而,她的期望和现实并不相符。那条坑钱之路似乎永远无法终止。
合同与她签订时规定,除了支付租赁设备的费用,她还要负责设备的运维,包括光伏设备的清洗、维修和保护。而这些费用全都由她承担。更令人苦恼的是,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只要光伏设备出现问题,王阿姨都必须赔偿光伏公司。
为了追求利润,光伏公司使用的材料质量极差,时常出现裂片、虚焊、斑污等常见故障,导致光伏发电板发电效率低,能量损失大,甚至可能引发火灾。
每一次设备故障,都意味着王阿姨要支付一笔巨额的费用。或许有人会提出,她干脆不掏钱呢?然而,合同上明确规定,如果王阿姨拒绝支付费用,光伏公司有权起诉她。这种境地让她倍感束手无策,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境。
除了常见的租赁设备合同,还出现了一种名为“阴阳合同”的形式。在推销过程中,推销员口头承诺每平方米租金为20元。然而,在签署合同时,租金却以每个组件20元的价格计算,而组件的大小远远小于1平方米。
这种巧妙的变相涨价使得农户的收入大幅减少,而一旦合同签订并款项到手,农户无法追回损失。由于农户未仔细审查合同条款,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欺诈。
此外,在合同中还隐藏着其他费用,如不同组件的阶梯收费、安装人工费用和设备维护费用,使得农民无法防范这些额外的支出。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宣传光伏发电项目的收益时,推销员往往夸大其词。
以电价在0.36-0.44之间为例,推销员通常会按照0.44元来计算收益,而不考虑实际成本和损耗费用。而在2018年,新的政策大幅削减了光伏发电项目的补贴,使得农户的收益更加稀薄,甚至无法达到最初承诺的0.36元。这种情况使得农民在光伏发电项目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在光伏产业中,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阴暗面。推销员在推销光伏项目时往往会隐瞒真相,他们不会告知潜藏其中的陷阱。更为令人愤慨的是,光伏公司往往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只顾着赚取丰厚的利润。他们在农民的屋顶或空地上安装光伏发电板,利用光伏效应,将阳光转化为电能。
这看似美好的计划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推销员成功销售项目后,便获得丰厚的提成。而签署合同的是银行,他们为项目提供贷款。光伏公司则在租赁设备上赚取大笔金钱。然而,一旦项目完成,农民却陷入了深重的债务漩涡中。他们不仅无法获得所承诺的利益,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
然而,真正的光伏项目并非如此堕落。在合法合规的程序下,光伏发电确实是一个可行的新能源选择。通过在农民的屋顶或空地上安装光伏发电板,利用光伏效应,太阳能被转化为电流,供应给农民自家使用。多余的电力则可以卖给电网,为农民带来额外收入。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是可行的,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选择。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光伏项目都变得扑朔迷离。推销员、银行和光伏公司卷入其中,他们从中获利,而农民则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这种不公正的现象让人深感忧虑,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光伏产业的质疑。希望在未来,光伏产业能够走上正轨,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而不是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光伏发电板的质量参差不齐,就如同光伏市场的情况一样。仅仅在2020年,企查查上的光伏相关公司数量就增加了4.7万家。与此同时,光伏发电的成本在过去的十年间下降了整整9成。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识别真实可信的光伏公司成为了普通人面临的难题。
有时候,一些骗子公司看似表面光鲜亮丽。它们拥有良好的公司资质,手续齐全,甚至在新闻报道中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以下几点来识别并拒绝这些虚假公司。
(1)设备价格异常低廉
世上本无免费的午餐,如果一个光伏公司的设备价格异常低廉,那就意味着其生产成本可能极低,品质可能堪忧。如果在合同中,该公司还要求您承担维修费用,那么这很可能是一个吞噬您财力的无底洞。
(2)三五年内实现回本,看似美好,却是一种虚幻。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政策补贴和发电板成本等,最短的回本周期也需延长至少十年。
为了减轻自身投资压力,光伏产业中的上游企业通常将目光投向基层农民。他们以“三五年回本”的承诺吸引农民投资,从而分担自身风险。然而,这种承诺往往是虚假的。如果有人声称投资很快就能回本,务必保持警惕,不可轻信。
(3)光伏发电被标榜为扶贫项目,特别是针对困难户。扶贫政策通常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别化的精准扶贫。政府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将光伏发电视为一门生存技能,使贫困户能够自力更生,远比依赖光伏发电躺着赚钱更为现实可行。
(4)0元安装常常伴随着贷款等隐患。当推销员承诺“0元安装”、“首付”或者提及“贷款”时,必须保持警觉。一不小心,可能不仅投资打水漂,还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5)环境适应性是光伏发电的重要考量因素。例如,像新疆这样日照强、人烟稀少的地区,拥有宏伟的光伏发电板景象。然而,在安装光伏发电系统之前,必须慎重考虑环境是否适合。在四川、湖南、江苏等常年降雨、梅雨季节长的省份,日照时间相对较短,这种环境并不适合光伏发电。
要注意的是,正规的光伏公司在发电板出厂前会进行天气、载荷、风压等相关测试。在安装过程中,他们会根据当地的日照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个性化设计。这种流程保障了电站的稳定性,也使得农户的后期维护更加简便。
然而,这种精心设计和考量也导致正规光伏公司回本周期较长,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因此,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最大的10家光伏公司累积债务高达175亿美元。大部分光伏企业陷入破产的边缘。
总结
多年来,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民们更容易享受到政府的帮助。在光伏发电这种受到政府补贴的项目中,农民们因政策的支持而建立了信任。然而,一些不良企业却利用了这种信任,欺骗了农民,使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面对这种情况,能源局、综合司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强调了规范和标准的重要性,严格打击光伏供应链中的混乱现象。
相信随着政府的规范管理,光伏产业的发展会变得更加健康,这种混乱现象也会逐渐减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400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