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粟裕一生三大遗憾,先是错过两大战役,又没能为老战友主持公道

1924年,17岁的粟裕离开家,从此戎马60年,他再也没有回到家乡过。

建国后,粟裕的孩子曾问他,什么时候可以带他们回家乡看看,粟裕说:“等全国解放了,我就带你们回老家。”

可是直到粟裕去世,他也未能带着孩子们回到家乡,多年后,粟裕的孩子才明白,原来,台湾没有解放,不算解放全国,所以粟裕未能带他们回家。

粟裕战神纵横一生,打遍天下无敌手,但是他的心里,却一直有着三大憾事。

粟裕心中的第一大憾事,即未能解放台湾。

1950年4月,四野韩先楚指挥部队攻下了远离大陆一百多海里的中国第二大岛――海南岛,这件事对粟裕影响很大。

在此之前,中央军委就成立了攻台部队司令部,并任命他为司令员,全权负责解放台湾,可是因为金门战役的失利,粟裕对攻台一事,变得谨小慎微起来。

最开始,台湾只有14万残兵败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粟裕错过这个最佳时机。

后来,随着台湾部队的一直增多,解放台湾事宜为了以防万一,只能一拖再拖,1950年6月,当朝鲜战场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解放台湾一事,最终成为了幻想。

台湾不解放,不算全国解放,这一件事,成为了粟裕心中久久的遗憾。

1978年,粟裕前往江西视察,他对省军区司令员信俊杰等人说:“江西的地位很重要,它是解放台湾的直接后方,第二梯队,如发生全面战争,江西就说福州,南京,广州三大军区的后方。

粟裕的长子粟戎生也回忆道:“在父亲的小屋里,墙上始终挂着台湾省地图,直到他去世,在父亲心里,解放台湾的任务只是暂缓并未解除。”

1950年,由于朝鲜战场爆发,解放台湾只能往后推迟,而联合国军在朝鲜的介入,直指我国东北地区。

“国难思良将”,众所周知,是彭德怀元帅具体指挥了抗美援朝战役,实际上在当时,毛主席第一个想到挂帅出征的人其实不是彭德怀,而是粟裕。

之所以如此,是毛主席考虑到在解放战争时期,粟裕的战绩,实在是太过于耀眼。

当然了,只靠这样说,是没有任何理由让人信服的,直接用数据说话,更能折服众人。

第一,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是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军一共打了11个2万人以上的歼灭战,其中粟裕指挥了6个,

第二,国军五大王牌主力,粟裕率部消灭了三个。

第三,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中,我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每役歼敌3万以上的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每役歼敌5万人以上的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第四,整个解放战争时期,四野虽然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但是他们所消灭的敌人只有180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三野,则是歼灭了245万余人,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大辞典》中所记录的真实历史数据。

基于这些原因,在抗美援朝一爆发,粟裕当即被毛主席认定为了领兵出征的第一人选,可惜的是,由于粟裕的身体负伤,再加上他脑子里卡了三块弹片,时常疼痛难忍。

最终,粟裕错过了指挥这场大战役的机会。

接连错过两次大战役,粟裕的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愧疚,久而久之,这两件事,也成为了他心中的遗憾。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粟裕心中的遗憾,又多了一件。

1958年,彭德怀掀起了批判粟裕的检讨会,在这次会议上,很多人都动员三野的将领,要他们站出来批评粟裕。

叶飞,陶勇,王必成是粟裕在战争年代时的“三大得力干将”,因为有人就对他们“特别照顾”,让他们无论如何都要站出来“揭发”粟裕。

叶飞是开国上将,深受毛主席的信任,尽管在战争年代里,他与粟裕有些摩擦,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保持了自己的秉性,选择了一言不发,叶飞不说话,领导虽然不满意,但是也没办法。

陶勇和王必成就没有得到这么好的待遇了,领导要求他们必须发言。

陶勇就对一位领导说:“首长,你是知道的,我家境贫寒,八代祖宗不识字,我自己呢,当了团长还不认识自己的名字,这样吧,就请你的秘书写一篇揭发材料,我来念吧。”

后来到了台上,陶勇拿着这份演讲稿走了上去,开口就说:“我文化低,识字不多,这是XXX领导的秘书XXX写的,但这里的笔划多的字太多了,怕念不好,错的地方,请X秘书补充。”

平心而论,陶勇不愿批判粟裕的态度,是值得赞许的,但是他做出这样的事,确实有些不太合理,而陶勇如此的做法,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愤恨,当然了,这些都是后话。

不过,此事过后,陶勇并没有因粟裕受到牵连,他接连担任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副司令员等职。

特殊时期开始后,陶勇是海军副司令员,他受到了冲击,于1967年1月21日跳井自杀。

此事一出,陈毅,粟裕尤其感到诧异,陈毅大发雷霆地说:“砍掉我的脑袋我也不相信陶勇会自杀。”

粟裕也认为此事另有玄机,他立刻汇报给了周恩来,周恩来也感到很惋惜。

陈毅临终前,还拉着粟裕的手说:“一定要把道庸(陶勇)的死因查出来。”粟裕重重点了点头。

后来,在粟裕的努力下,陶勇被冤一事得到了彻底的平反,但是对于陶勇的死因,却是一直未能查清楚。

未能给老战友,老部下陶勇主持公道,成为了粟裕心中的遗憾。

晚年时,粟裕每每想到此事,都很惭愧。

未能解放台湾,领导抗美援朝,查出陶勇真正的死因,成为了粟裕一生中的三大憾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9935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