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夙夜玖歌
编辑 |夙夜玖歌
前言
提起孟加拉国,你脑海中会先浮现什么画面?优美的海岸线还是湛蓝的天空?
然而当你真正走进这个南亚小国,映入眼帘的却是一个个“垃圾山”,四处弥漫的恶臭让人难以忍受,街道两旁,男男女女随意在墙根大小便,已经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看似安详平和的孟加拉国,掀开它的面纱后,却是一个脏乱差横行的国度,这里不仅环境脏乱,治安也堪忧,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印度”。
孟加拉是出了名的脏乱差
孟加拉国,一个海边的小国,本不应如此狼狈,然而殖民,战争和失策,让这隐藏的宝石变成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场,这个国家80%是平原,拥有几十万湖泊和230多条河流,为何它的水,如今无法养活它的子民?
孟加拉历史上曾是南亚最富有的国家,16世纪,孟加拉凭借肥沃的土地和交通条件,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居南亚各国之首,当时的孟加拉以丝绸和棉布闻名于世,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但18世纪,财富引来外敌,英国殖民者蚕食了这片土地上所有的资源,也带走了所有的财富,殖民者大肆开采,却没有给当地人留下任何回报,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经济利益,更是孟加拉的未来。
独立后的孟加拉,经济基础薄弱,又被分割到了巴基斯坦,两国纷争不断,孟加拉无法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政府经济决策失误,过度依赖纺织原料出口,洋垃圾的进口,让本就脆弱的环境雪上加霜。
如今,60%的国民还在挣扎温饱线,35%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工业以轻产业为主,难以带动整体经济腾飞,百分之六十的人口还未实现温饱,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活下去上,哪有时间关心环境卫生。
贫穷让政府无力解决垃圾问题,废弃物在街头随意堆积,散发刺鼻恶臭,达卡的街道狭窄,很快就被堆积如山的垃圾阻塞,政府没有能力处理这些废弃物,它们只能在路边腐烂发酵。
垃圾填塞了河道,污染了本就稀少的水源,政府没有普及卫生观念,人们也因温饱问题无暇顾及环境,小孩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这已经成为平常,细菌和病毒让大多数人活不过50岁,但高生育率使人口并未减少。
达卡曾经是南亚的明珠,如今却被脏乱差所覆盖,河水成了污水沟,到处散发恶臭,政府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环境日益恶化,人们也习以为常,甚至在垃圾旁摆开摊位经商,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也许想象不出还有其他可能。
为此孟加拉需要尽快改善这不堪的环境,否则,将一直困于这个恶性循环的废墟之中,改变思维,提高意识,加强基础设施,或许能让这片土地重现生机。
成人甚至都随地大小便
廉价的衣服和鞋子、简易的食物、微薄的工资,孟加拉国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国家,世界银行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孟加拉国的人均GDP仅为2500美元,与发达国家形成鲜明对比。
贫穷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厕所数量极少,在孟加拉国的街头,随处可见成年男女在阳光下解决生理需求的场景,他们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因为这里的卫生条件实在太差,根本无处方便,据报道,孟加拉国只有一半的制造企业和一半的小学设置了厕所。
由于公共厕所稀少,大量的粪便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露天河道,据环保人士统计,孟加拉国每天产生2.4万吨生活垃圾,其中10%是塑料制品,只有31%的塑料得到回收利用。
剩余的生活垃圾和粪便污染了孟加拉国10%的国土面积由河流和湖泊组成的水系,据报道,清洁工每天要从达卡的主要河道清理出200吨污染物,这些漂浮的塑料袋、食物残渣、排泄物散发出恶臭,河水呈现出墨水般的黑色。
由于国民素质和环境意识低下,垃圾分类制度不健全,孟加拉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然而,在一个GDP排名倒数的贫困国家,光靠素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孟加拉国正试图通过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卫生条件,世界银行报告认为,投资改善水质和卫生对孟加拉国减贫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孟加拉国政府计划投入56亿美金用于改善卫生设施建设,设施覆盖是改善环境的关键第一步。
贫穷是罪魁祸首,经济腾飞才是根本出路,孟加拉国正致力于经济建设,成为南亚第二大经济体,让人民过上体面生活,是实现环境改善的基础,当国民收入增加,生活获得保障,环境意识才会随之变化,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孟加拉国的街头将不再出现随地便溺的景象,河流也终将流淌出清澈的河水。
然而,孟加拉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并非易事,该国历史悠久,拥有独特的孟加拉族文化,但在殖民统治下饱受掠夺,独立后又经历动荡时期,导致经济长期落后,基础教育普及率不足三成,大量劳动人口文盲率高达四成,这使得孟加拉国陷入了贫穷与落后环境的恶性循环。
面对困境,孟加拉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他们吸收国外资本和技术,建设工业园区,同时大力发展纺织业,依靠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第三大纺织品出口国。
此外,他们还在改善投资环境,简化行政审批流程,世界银行的一系列政策研究报告为孟加拉国政府的改革提供了指导。
改革初显成效,孟加拉国的经济增速已连续多年保持在6%以上,被誉为“亚洲小虎”,孟加拉国有望在2041年时实现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目标。
届时,基础教育覆盖率将达到100%,预期寿命也将大幅提高,到那时,孟加拉国将拥有更多环境保护的资金和公民意识, 环保工作也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然而,经济发展也带来新的问题,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过剩劳动力涌入都市,给基础设施带来沉重压力。
城市人口激增和用电需求增加导致空气污染日益严重,达卡已经跻身世界空气最脏城市前三名,与此同时,由于消费主义和拜物教思想盛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情况时有发生。
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孟加拉国环保部门也在采取应对措施,他们制定规范工业废气排放的法规,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在一些城市试点推广垃圾分类制度并取得初步进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但有了经济基础作为支撑,问题也会逐步得到解决。
孟加拉国的发展道路崎岖艰险,但只要始终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决心,环境问题也必将随之好转,当人民摆脱赤贫,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孟加拉国的街头就不会再出现随地便溺的尴尬景象,届时,这片热带土地必将焕发出勃勃生机。
背靠恒河也早已污秽不堪
如今污染严重,恒河已成为同时影响印度经济、环境和文化的水体环境危机,工业生产长期大量倾倒废水,燃煤发电厂制造的粉尘流入支流,兴建下水道的比例低下。
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宗教仪式扔入各类污染物,甚至还有尸体未经处理就投入河中,所有这些污染源头汇聚,恒河的有毒物质严重超标,大肠杆菌含量是正常的3000倍,溶解氧含量远低于标准。
恶劣的水质给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危害,痢疾、伤寒、肝炎等传染病悄然入侵,每年导致60万人死亡,恒河中的超级细菌NDM-1更是难以治愈,每年感染者就有5.8万,这样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给家庭生活带来每年高达4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然而信仰迷信强烈的印度民众,多数仍在使用这已然污秽的河水,他们相信恒河依旧神圣洁净,能洗净内心罪恶,另一些民众则是生活上无奈,政府未建设基础设施,恒河水成为他们的生活必需。
恒河水质的恶化带来的不仅是健康问题,流域经济受到破坏,贫困落后区域的发展遭遇艰难,印度必须正视这一环境公共危机,更加重视污染治理,提升环保意识,并在经济和文化层面采取措施,扭转这一涉及广泛的社会毒瘤。
如今,恒河受到的污染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向来是恒河污染的重要来源,在1925年以前,恒河的污染问题并不严重,水质仍然较为清澈,但是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印度逐渐形成了以纺织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大量工业废水开始流入恒河。
到了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为了迅速发展经济,印度政府进一步放宽了对工业污染的管制,各类工厂、制革厂、染织厂、制药厂等排放的含铅、汞、砷等重金属的废水不加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恒河,严重破坏了恒河的水生态系统。
而印度教信徒对恒河的信仰和日常宗教活动也对恒河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信徒前来恒河沐浴、朝拜,他们将各种祭品和花环扔进河中,也直接在河水里清洗衣物、洗澡、刷牙,将粪便和细菌带入河中。
一些极端信徒甚至会将未经火化的尸体直接抛入恒河,这无疑成为了细菌滋生的温床,这些非理性的宗教活动客观上加剧了恒河的污染问题。
此外,生活污水的肆意排放也是重要的污染因素,恒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污水排放量极大,但由于政府投资不足,大多数城镇只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建有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
其他家庭的生活污水只能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恒河,一些贫困地区甚至将病人的粪便直接排入河中,这些粪便中含有各种病原菌,也对恒河水质造成了破坏。
面对恒河严峻的污染状况,印度政府也曾试图采取措施治理,但是成效有限,1986年印度政府启动了第一个恒河净化计划,投资17亿美元用于建设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但由于管理混乱,资金使用不当,计划最终未能奏效。
2015年,印度政府又启动了第二个恒河净化计划,但是治理进程依然十分缓慢,专家指出,要真正治理好恒河,还需要持续数十年的努力,印度政府显然还需要在环保意识、治理能力等方面做出改进。
结语
对于他们来说,能吃饱才是最终要的事情,至于环境如何,他们并不在意,孟加拉国这个人满为患的国家还收容了近100万的难民,这无疑给不堪重负的公共资源雪上加霜。
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当给予孟加拉国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希望他们能够早日走出困境,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9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