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陕西省泾阳县97岁的老农民仵德厚与世长辞,可在他“简陋至极”的丧礼上,一块来自台湾的牌匾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民族之光”
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将这个寻常的老人生前的传奇一生重新印证。
原来,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一代抗日名将,是亲历过滚滚战火、用鲜血谱写民族之光的真英雄!
一代抗日名将,如何隐姓埋名在阳关脚下的田野里度过晚年?他又经历过怎样惊心动魄的战火洗礼?当这块来自遥远台湾的牌匾被揭开,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英雄事迹也随之被唤醒。
少年投身戎马,台儿庄立下血的功勋
1926年,16岁的仵德厚考入三原师范学校学习,可还没等学业有成,他便决定退学从军,加入冯玉祥将军手下的西北军,投身抗日民族革命事业。
仵德厚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又具有过人的胆识和身手,因此深得冯玉祥赏识。
他先后晋升为少尉、中尉、上尉,与之相对的是层层递增的战果,打起仗来简直不要命,所以在战场上立下不少汗马功劳,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仵疯子”。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仵德厚在北平外围的“4057高地”一带奉命阻击日寇的进攻。
当时正值全面侵华战争伊始,敌人的进攻意志近乎狂热,每天都要向仵德厚部队所在的高地冲锋四到五次。
仵德厚咬牙顶住了一波又一波猛烈的攻势,近五百人的部队打得只剩下百来号人,于是向后转移,沿途节节依托阵地阻击敌人。
等到娘子关南峪车站时,他身边只剩下了缺粮少弹的寥寥数十人,再次与日军交上了火。
期间,仵德厚侦察敌情时手持的望远镜由于反光被日本潜伏的狙击手所察觉,一颗子弹直接打穿了他的左手;可仵德厚拒绝退入后方治疗,忍痛继续指挥。
等战斗结束后,听说自己的左手伤势竟严重到需要截肢,仵德厚冷笑一声:“老子还需要这只手打鬼子呢!”
抓起消毒瓶就往自己的伤口处灌进去,然后包扎,老天也被这位刚烈的英雄所动容,结果本不科学的处理措施阴差阳错地保住了仵德厚的手,只留下了些许神经方面的后遗症。
在1938年的台儿庄保卫战中,他更是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当时,他正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新编第176师3营营长。
3月14日,为攻占徐州,日军集结8个师团共30万人,分三路大举进攻;10天后,日军兵临台儿庄,与守军展开激战。
敌人凭借火力优势步步紧逼,我军一路后撤,退守南郊。
3月27日,日军集中约3万人,向台儿庄发起猛烈进攻,意图一举夺下,我军顽强坚守,可在巨大的火力攻势下伤亡惨重。
仵德厚奉命率领其所部赶赴台儿庄增援,当他赶到时,台儿庄早已沦陷大半,无数牺牲的战士倒在铺了一地的弹壳上面,将它们尽数染红。
“这帮灭绝人性的畜生!”
激烈的交火声不绝于耳,仵德厚当机立断,亲自带领40名士兵组成“敢死队”,深入被日军控制的台儿庄北部街区与日军展开肉搏近战。
当晚,枪林弹雨之中,有人挥刀霍霍,劲斩日寇头颅。
一连数日,日军方面发现部队居然在台儿庄内寸步难行,这才发现了仵德厚敢死队和后方阵地的活动,顿时恼羞成怒,直接搬来几十门大炮昼夜开轰。
哪怕是打不死这些中国军队,日军也要呛死仵德厚他们,结果打来打去,我们的援军到了。
4月3日凌晨,在总指挥官李宗仁的指挥下,我军对日军发起总攻,仵德厚带领敢死队作为内应,与日军展开惨烈巷战。
敢死队士兵个个怒火中烧,视死如归,他们手持大刀、步枪,胸前挂满手榴弹,在夜色掩护下潜入台儿庄北区。
随着仵德厚的一声令下,士兵们果断开火,对日军防线发起了反击行动。
守军见状连忙与突击队配合,支援火力,日军顿时陷入混乱,仵德厚亲自率先冲锋,激励士气。
在后续赶到的援军夹击下,日军渐感力不从心,然而这样的突袭并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绝对局面,这场恶战并未就此结束,在随后的几天里,双方展开了肉搏式的争夺战。
断墙残垣,遍地硝烟,到了最激烈的白刃战阶段,两军几乎就以屋对屋,墙对墙,打得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我们当时与日军就隔着一堵墙,眼看敌我只剩最后一步之遥,双方几乎在同时扔出手榴弹。”
多年后,仵德厚回忆起那惊心动魄的场景。
“天空都被战火照得通红,四下里都是哀嚎声,我们终于等到了援军,才将这批日寇歼灭。”
台儿庄保卫战持续4天后,我军以伤亡3万人的代价击溃日军近1.2万人,结束了这场血雨腥风的战斗。
当敢死队长仵德厚从枪林弹雨中活着回来时,他手下40人仅剩3人。
为了表彰仵德厚的战功,国民政府授予他多枚荣誉勋章,还将他从营长提到了团长,并受勋少将一衔。
而在这样一位英雄背后,他所在意的并非是荣誉和官位,而是时刻牵挂的战友与家人。
他常说,所有的勋章与他无关,属于牺牲的战友;他还说此生最对不起家人,与妻子的相聚才短短数月,这样矛盾的心境构成了他传奇一生的内在张力。
战功赫赫老将的沉重牢狱之灾
抗日战争胜利后,随之而来的是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而这一次,“站错了队”成为了仵德厚人生中最遗憾的污点。
1948年7月,仵德厚率领国民革命军30军守卫太原,他不仅破坏了自己顶头上司黄樵松的起义计划,还“满腔热血”地选择负隅顽抗,与解放军在此地展开了长达6个月的激烈攻坚战。
结果因为仵德厚这根“硬钉子”,这场战役我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成功解放太原城,彼时已经晋升为师长的仵德厚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我军俘获,并因为上述“罪行”当即被判了十年囚禁。
当时的仵德厚已经是一位在军旅生涯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对国民党忠心耿耿,我军将他视为重要的政治犯,决定对他进行改造教育。
仵德厚起初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蒋介石必将反攻,东山再起,拒不配合改造工作。
可在监禁期间,当听说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的消息后,他动摇了。
最终,心灰意冷的他选择主动接受改造。
作为一名军人,仵德厚为国奋战多年,但对熟悉的老家却只驻足不过数月寥寥,被监禁的第一年,仵德厚经常会在独处时神游故乡,想念家人的样子。
他和妻子的婚姻可以说是如胶似漆,妻子是本地名门望族出身,楚楚动人,文静温婉,两人都是青年才俊,一见钟情,门当户对。
可惜好景不长,仵德厚身在戎行,聚少离多,这段姻缘在战火中激荡起伏,终究难以长久。
这些年,仵德厚在牢房中反复回想着与妻子的点点滴滴。
两人新婚之夜,妻子羞涩地取出自泣织就的丝巾,上面点点泪迹就是他们万般缱绻的证明。
每每想到这里,仵德厚就忍不住悲从中来。
仵德厚开始在劳动农场里干活,虽然体力透支,但这让他暂时忘却了家乡和亲人;然而每当独处时,过往的种种依然会涌上心头,久久难平。
监狱方面安排仵德厚和其他犯人一起学习党的政策,他这才了解到国家的新变化与发展,渐渐地,仵德厚对过去的执念淡去了些,开始积极投入到改造学习中。
几年之后,这个昔日的顽固分子已经成为“改造模范”,令人惊叹不已。
入狱10年,仵德厚正式刑满释放,并转入山西太原某砖厂继续劳动改造了15年,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25年的牢狱之灾并未击垮这位战场上的铁汉,反而让他在监狱中反思,最终选择接受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可当他终于回到家乡时,却迎来了新的噩耗——父亲、妻子都已离世,只剩下寂寞的祖屋和一片荒芜的墓地。
这些年的变迁与离散,犹如一记重锤,将仵德厚击打得体无完肤,他在墓地前泣不成声,后悔自己错过的时光,恸哭的情状令见者痛心。
麦田里的最后守望
出狱后,仵德厚在家乡隐姓埋名,过起了宁静的晚年生活,握了一辈子枪的他,突然拿起了锄头,回归自己阔别已久的二亩地。
村里的人些许他曾是个军人,但无人得知他光辉的往事,仵德厚也从不向人提起,只是享受着着自己简单平凡的生活。
1997年,仵德厚的事迹逐渐出现在一些公众媒体上,此时87岁高龄的接受了媒体采访,重温自己的抗日经历,采访播出后,许多观众纷纷表示要资助这位英雄的生活。
2007年,97岁的仵德厚在孙子的陪伴下,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按照他的遗愿,丧礼从简。
可没想到,台湾方面突然送来了一块“民族之光”的牌匾,为这位英雄老人镀上了最后的荣光。
国共内战使他付出巨大代价,将他原本圆满的人数变轨,但仵德厚从未对“昔日的敌人”共产党怀恨在心,反而是充满感激。
村民和前来吊唁的各方人士,无不对这位老兵怀有崇高的敬意。
历史并不会遗忘他,和所有为民族独立自由而奋斗一生的英雄一样,仵德厚用他的一生,谱写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故事。
揭开历史尘封,我们不禁为这样的人生故事而感慨。
仵德厚用自己的热血谱写民族之光,绽放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英雄主义,更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精神脊梁。
这块来自海峡对岸的匾牌,不仅是对一位老兵的缅怀,更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召唤——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吸取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化危机为契机,于变局中开创民族复兴的美好前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97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