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的ESG故事,正在被部分投资者关注。只是,在ESG概念逐渐在国内普及推广的现阶段,大厂虽然已经成为国内ESG发展和信息披露的标杆选手,但随着绿色故事日益深入、且随着时代变化,ESG的要求也有了新变化。
ESG进行到了哪一步?
从双碳目标发布以来,国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对于ESG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也许消费者对于减碳的关注程度还待提升,但减碳这件事已经成为企业脑子里的一根弦,了解的不了解的都在关注,不求即时获利,但起码不被淘汰。
以制造业为例,作为减碳中最重要的行业,制造业的碳报表如何体现企业未来潜力,如何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估体系,成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难题。
当然,难点不止这一个,ESG投资在市场推动下,资本越来越关注ESG投资中企业E(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污染以及环境治理等角度)的部分,因为这部分直接跟环境保护挂钩,然而,ESG中的S部分(人力资本、产品责任、产品质量等角度)和G部分(公司内部治理、公司行为和股东利益保护等角度),从实际企业的ESG评级来看,同样具有实际价值,这意味着ESG这个舶来品,能够从概念转向真正落地的方案,包括如何减碳,如何提升评级,以及如何在减碳过程中保证企业不至于负担太重,换言之,保持账面表现仍然处于较为理想的状态。
然而,想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即便以BAT为代表的国内大厂,已经是企业ESG发展的排头兵,相较于欧美科技公司来说仍然存在差距。不仅如此,行业之间的ESG披露及差异同样巨大。
以时尚行业为例,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产业,快时尚行业备受诟病的漂绿行为(根据维基百科:一家公司或单位投入可观的金钱或时间在以环保为名的形象广告上,而非将资源投注在实际的环保实务中),一度都是大众声讨的目标。
时尚巨头们擅长讲光鲜靓丽的绿色环保故事,但ESG的成绩单并不理想,备受诟病的劳工雇佣、快速上新带来的过度浪费、服饰材料带来的环境问题,让巨头们的ESG报告看起来像一个冷笑话。
ESG的账单,大多数时候都不如宣传的那么美丽。
怎么才能变“绿”?
快时尚服装材质之一——原生化纤是石油化工的产物。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服装行业的碳排放量占据了全球碳排放量的10%,排放仅次于石油行业,行业原生问题并没有那么容易能被解决。
在美国,苹果、Netflix和亚马逊已经成为全球ESG的领导力量,在ESG报告上已经形成了一套其他企业能够效仿的ESG评估体系。但欧美的企业在ESG方面的表现同样差异很大,跟国内企业的不同之处大概在于发展早,且环保组织作为当地一股重要的政治和舆论力量,正在“逼迫”这部分企业应对逐渐摆在台面上的环保和资源浪费问题。
要想变“绿”不容易。
不过,西方的企业目前动力十足。ESG在西方消费市场正在成为提升产品溢价的重要方面,用消费者的钱讲企业自己的环保故事,何乐而不为?在很多领域,企业的产品差异并不大,但ESG有可能成为品牌力提升的巧妙切入点。只是,想要化虚为实,也会逐渐成为考验企业的重要环节。
再看国内,从国内大厂的ESG信息披露来看,我们很难说国内大厂已经在ESG领域形成了一股新势力或者领导力量。好在,阿里、腾讯等企业的确已经在着手提升ESG报告的数据透明度,且大厂有优势,能够在ESG数据披露方面将技术、数据和ESG信息披露相结合。
央企、国企也在同步加大对企业ESG信息披露的要求。根据《中国基金报》报道,今年7月国资委办公厅发布《关于转发<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编制研究>的通知》,通知已经下发至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国企,力争到2023年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目前,把ESG纳入估值考量已经成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更为实际的问题是,ESG正在逐渐和公司股票表现相关。根据彭博研究结论,企业E评分是一个越来越有力的表现信号;2021年以来,S评分领先的股票持续表现出色;至于G,相比E评分和S评分,G评分对股票表现的长期影响最强。
亚太地区新的碳交易所也在发展,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
中国的碳市场也有新变化,国际能源署(IEA)此前预测,中国碳价有望在2050年前达到每吨200美元。只不过,随着中国市场机制不断变化,碳市场逐渐成熟,也许会影响价格走势。在这之前,企业还需要加快发展ESG的步伐。
未来企业对于如何变绿,也会有新想法,就像当前不少企业正在思考,如何将ESG中G的部分充分贯彻,形成自下到上而非自上而下的转型力量。这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好路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9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