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63年陈毅豪言“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金庸:光屁股造不了原子弹

“这算什么马列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也不能这样!”面对苏联暂停援助中国,随后又撤走专家,撕毁合同的做法,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颇为愤慨。尽管如此,陷入巨大困难的中国政府仍以团结为重,热情地欢送苏联专家。

没有了苏联的援助,又遭遇粮食短缺危机,新中国是否还要继续搞原子弹,在中央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反对者建议将原子弹项目暂时下马,等经济好转之后再上。而支持者则认为暂停会导致已经建立的基础废弃,队伍一旦解散,再上马等于重头再来。

1961年夏天的国防工委工作会议上,陈毅坚决表示,就是脱裤子当了也要干,不然他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子不硬。

“当裤子搞尖端”这句陈毅的名言,当时只在高级领导人内部谈到,而且在多种场合都谈到过这个话题。毛主席、周总理的态度和陈毅的意见完全一致,无论是正式会议还是谈话中,都几次要求不能放松或下马尖端武器的研究工作。

最高领导人的果断拍板,保证了中国尖端事业在国内外重重考验面前继续前进。

其实,关于所谓“裤子”的话题,并不是陈毅“首创”,而是属于赫鲁晓夫。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提出中国想要搞原子能的话题时,赫鲁晓夫就以种种借口婉拒。

但由于在一些重大问题上,赫鲁晓夫有求于中国,最终只好答应帮助中国搞原子能工业和导弹。

1959年,赫鲁晓夫在访问美国之后,在核武器的问题上与美国达成一致。在返回苏联途中,赫鲁晓夫对中国搞尖端武器进行了冷嘲热讽:

“中国人喝大锅清水汤,连裤子都没有得穿,怎么有资格生产核武器呢?”

1963年,中国发表声明批驳了赫鲁晓夫。随后,陈毅在接见日本记者时,也就赫鲁晓夫的言论作了回应。在谈话中,陈毅第一次公开提到了“裤子”和“核子”的问题:

“……苏联总理赫鲁晓夫曾经嘲笑说,制造原子弹需要花费巨额费用,到头来也许回弄得连做裤子的钱也没有。但是,在我看来,即使穿不上裤子,也一定要制造最新武器。”

陈毅的这一番豪言壮语,不但鼓舞了科技人员,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那些态度仍旧暧昧、行动迟缓的同志。但这句话传到了香港之后,却受到了金庸尖锐的批评。他在自己主办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社论,点名指出陈毅的话欠妥当,甚至还讽刺说:

“……请问几枚袖珍原子弹,有何用处?还是让人民多做几条裤子穿吧!”

这篇社论一经刊出,立刻在香港掀起了轩然大波。在新华社香港分社领导人的部署下,香港五大报纸展开了对金庸的批判,直指金庸和他主办的报纸是“造谣生事”,是“汉奸”“卖国贼”。

面对五家报纸的批驳,当时不到40岁的金庸并不退缩,相继发表多篇文章反对核试验,主张销毁全世界的核子武器,并再次提到了陈毅:“如果全国人民没有裤子,我们相信核弹决计造不出来。”

这场争论不仅激起了金庸的好胜心,也吸引了香港广大市民的好奇,一时间《明报》关注度显著增长。与此同时,金庸继续在其他方面发表社评,使得双方的论战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年。

1964年初,中法两国在商谈建关系时,法国并没有解除与台湾当局的关系。金庸发表社评直接批评《大公报》,批评其只谈“中法友谊”,默许法国制造“两个中国”。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撰文抨击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金庸就将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在《明报》连载。在美国宣布中国将准备核试验的消息后,金庸发表社评,准确推测出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时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各大报纸都在大声欢呼时,金庸再次接连发表社评,对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大泼冷水,支持全面消灭核武器。

这几篇社评让论战再次激烈起来,五家报纸再次掀起对金庸和《明报》的围攻。金庸再次应战,宣称自己有批评的权利,但自己并不是“反华”,指责其他几家报纸对自己的抨击“很幼稚”。

就在金庸连续发表27篇文章回应五家报纸时,读者们却始终没有等来五大报纸的反击,一场持续了整整一年的论战,忽然间烟消云散。

那么,是谁按下了这场论战的“停止键”呢?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这个人竟然是金庸批评的对象陈毅。

陈毅通过内参得知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引发了这场持续一年的论战后,风趣地对廖承志和驻港机构的工组人员说:“那个查先生向我这个吵架出名的外交部长叫战了!”

随后驻港机构的工作人员向陈毅汇报,说陈毅的那句豪言长了中国人的志气,香港爱国报纸都大加赞赏。陈毅听完之后却摇了摇头:“事实上,我现在的观点和你们报纸的观点也未必完全一致。”

首先,陈毅表明中国坚持制造原子弹的立场是正确的。当年美国、苏联认为中国很穷,科学不发达,根本搞不出来原子弹。现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也能让他们清醒清醒,不要再瞧不起中国人。

紧接着,陈毅话锋一转,说自己身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说出“当裤子造核子”的话也确实有些片面和绝对。因为老百姓吃饱穿暖还是最重要的事,否则国家还有什么民族尊严,安全又有什么保障。但金庸的“不要核子”也有片面性,也是绝对化。

我同查先生的话合起来就全面了。今后,我们要努力做到既有裤子,又有核子!”对于金庸不留情面地批评自己,陈毅豪爽地说道:

“只要不是不共戴天的仇敌,他若骂得我有道理,我当他是挚友、诤友。《明报》那个社论要中国人有裤子穿,那还是爱中国人嘛!所以请香港新华社对查良镛先生高抬贵手。”

听完陈毅的这一番大度表态,廖承志立刻指示新华社香港分社停止反击,一场论战就此结束。金庸听说陈毅的这番表态后,对这位豪爽的新中国元帅也表达了好感。

1972年陈毅去世后,金庸再次称赞陈毅“性格豪爽,心直口快”。

1981年,金庸通过《明报》发表文章,建议中国如果决定收回香港,应在15年之前通知英国。随后,邓小平在北京会见了金庸,回到香港后,金庸给邓小平寄去了《金庸小说》全集。

不久,金庸小说在内地“开禁”,很快就畅销全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95254.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