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让AED“动”起来,杭州移动AED4分钟内可到达现场

无障碍出租车配备移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司机就是有证“上岗”的急救志愿者,通过手机App和短信接收附近的求助信息......浙江杭州9月初启动的“急救志愿者﹢移动AED”模式,现已顺利运行1个月有余。杭州市急救中心调度科科长鲁美丽介绍,该模式的志愿者司机都会被纳入杭州市急救志愿者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与调配,该系统自2019年运行以来,志愿者平均到达现场时间小于4分钟。

10月12日,浙江省杭州市急救中心城中急救站站长、党政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张燕军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介绍,“‘急救志愿者﹢移动AED’模式是杭州进一步扩大心脏骤停救助辐射范围的新举措,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创新思路,做出更多院前急救的探索。”

《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刊登的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注册登记研究显示,旁观者心肺复苏和公共除颤是提高心脏骤停者生存率的两个最大机会,但在我国,旁观者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比例不足0.1%,院前急救系统反应时间中位数为12分钟。

“心脏骤停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因为室颤造成的,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这4分钟是重要的抢救时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许永安告诉记者。

张燕军介绍,“急救志愿者﹢移动AED”模式,正是针对“一台AED覆盖范围有限”“有AED不会用”的现象,让急救志愿者与AED共同组成急救单元,一起“动”起来,从而提升AED的覆盖范围与有效利用率。

该模式由20余辆无障碍出租车以及20余名司机组成。其中,无障碍车辆均配备了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让AED成为可以移动的单元”;司机急救志愿者则是经过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培训和考核上岗,可以利用AED进行正确、规范的急救。

“120”接到有危重患者出现的呼叫后,杭州市急救中心会在派出救护车的同时,通过手机App和短信的形式将求助信息推送给事发地1公里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司机。而位置最近的志愿者司机,可以直接驾驶携带AED车辆前往事发地先行救助。

“急救志愿者+移动AED的模式,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时,能够更加有效的缩短救治时间。”许永安表示,“对急诊科医生来说,院外提供越高效的心肺复苏治疗,院内救治的成功率越高,挽救的生命也会更多。”

主编:邱越

校对:乔靖芳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8600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