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已七十余年。七十年间,中国完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许多让人惊叹的历史。
回想新中国刚刚成立之际,国家之孱弱,人民之贫困。然而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永远怀着热情之火,永远走在为国奔波的路上。
渐渐地,国家站起来了,人民富起来了,而他们也渐渐衰老了。
如今,当年的千余名开国将帅,仅剩三人仍存于世。他们是谁?又有哪些我们未曾知道的故事?
立志救国——文击
文击出生于河北省霸县,是当地有名的富庶人家。家人世代经商,家境殷实。
从小,文击的父亲就对文击抱有了很高的期望,着重在文击的经商之道上下功夫,希望文击将来可以接管家族的生意。
文击在父亲的有意安排下,商业头脑也很快展现出来。在他14岁时,就已经可以跟随父亲到南方出差,管理一些生意上的事。
在一次出差的路上,文击路过宛平县。当时正值七七事变,宛平县民不聊生,路上全是无辜被杀的群众。
文击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瞬间愤怒涌上心头。他深刻的感到自己身为一名国民的责任。
当天晚上,文击回到家,坚定地告诉父亲自己想要从军的想法。父亲怎肯同意。两个人大吵一架,谁都不肯妥协。后来,文击干脆夺门而出,投身拯救国家的事业中去。
在强烈的为国家奉献的思想的驱动下,文击投身于八路军,甘愿做党和人民的奉献者。
文击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中,文击深知个人的力量微小,便积极投身于抗战宣传工作中去,号召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到抗战队伍中去。
在文击宣传工作的开展下,更多的青年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纷纷报名参军,壮大了八路军的队伍。
解放战争中,文击积极服从中央安排,被任命为炮兵学校的政委,为党培养更多有能力的军人,提高国家的军人素质。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文击不忘规范自己的行为作风,许多学员在文击的熏陶下都有良好的思想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文击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面对比他们高大的美军的时候,文击毫不退缩,冷静果断的应对敌方的攻击。
在著名的云上战役中,文击发挥了他善于观察的特点,找出了敌人的破绽,带领手下击杀了驻守高地的敌军,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并乘胜追击,占领高地,获得作战优势。
如今,文击已经104岁高龄了。在和平的年代中文击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积极投身于社会的公益事业,关心孩子的成长问题,为乡村缺少教育的孩子带去关怀和帮助。
文击曾这样对自己说:“我从历史的风雨中走来,见证了太多人民的不幸,我想尽我最大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少小救国——王扶之
王扶之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在王扶之幼年时,母亲不幸离世,他只好跟着父亲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王扶之的父亲没有职业,父子俩的生活费常常都没有着落,很多时候,只能沿街乞讨为生。
为了能吃饱饭,王扶之的父亲决定带着王扶之前往延安,希望可以在这里打零工赚个饭钱。
来到延安之后,父子俩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接连的战争让他们的日子变得更加难熬。
有一天,王扶之的父亲对他说:“孩子,父亲没有本事,连饭都没法让你吃饱,去当兵吧,别指望父亲了。”
就这样,年仅十二岁的王扶之来到了招兵处。
当时,国家正处于水火之中,急需兵力,王扶之只做了简单的体检,就成功进入了部队。
在部队中,王扶之害怕别人因为他的年龄赶他出去,所以就谎称自己17岁,已经成年了。
训练的时候,王扶之不敢松懈,总是拿出自己十二分的精力。没有人会想到,这个这么能吃苦的兵才仅仅十二岁。
为了锻炼自己,王扶之常常主动请缨,跟随部队前往一线。十三岁时,王扶之就参加过五场大规模战争,取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扶之看着民不聊生的百姓,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这期间,王扶之凭借自己丰富的作战经验,经常带领手下打得日军措手不及。
凭借优异的作战表现,王扶之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二十二团通信参谋。
抗美援朝期间,为了给士兵更准确的情报。王扶之独自深入敌人内部,勘测敌人动向,给军队指明了作战方向。
为了得到最佳的进攻方案,王扶之模拟了好几条进攻路线。
在去踩点的路上,王扶之身侧的山上炸弹突然爆炸,还没来的及逃跑,王扶之就被掩埋在山上滚落的石块、沙土之下。
等到战友们发现王扶之不见已经是10个小时之后,立刻慌忙的寻找起了王扶之的下落。
历经了5个小时,终于在这座山的山腰发现了被压在下面的王扶之。
战友们都认为王扶之这次肯定是凶多吉少,可令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被埋了整整15个小时的王扶之,竟然还有生命体征。
之后,王扶之被紧急送往医治。经过医生的抢救,王扶之捡回了一条命,却也烙下了严重的病根。
如今,王扶之已经99岁了。当年战争受的伤时不时会让王扶之疼痛难忍,可是王扶之依然乐观的面对生活。
闲暇时间,王扶之喜欢听听戏唱唱歌,偶尔还会去看看歌剧,过上了陶冶情操的艺术生活。
有记者曾经问王扶之:“病痛发作的时候,有没有很绝望。”
王扶之却这样说:“现在的病痛跟之前挨饿受冻的日子根本没法比,我享受现在的生活。”
军中英豪——张力雄
张力雄出生于福建省,小时候因为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张力雄往往是被忽视的那个。
家里贫困,吃饭的时候只能每个人固定好吃多少,才能保证所有人都可以吃到。正在长身体的张力雄,往往都吃不饱,懂事的他知道家里的状况,从不向父母诉一点苦。
当父母问他吃饱了吗的时候,张力雄都会笑着点点头。渐渐的,张力雄严重的营养不良,瘦的像笔杆一样。
就这样,张力雄在饥饿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19岁的时候,红军从张力雄的家乡路过。
为了给家里分忧,张力雄主动找到父母,告诉他们自己想要加入红军。
父母明白这是懂事的张力雄想要给家里减少负担,他们想或许儿子参加红军要比在家里更好,就同意了张力雄的想法。
就这样,张力雄随着红军部队离开了家乡。一路上,他听了许多关于红军英雄的故事,在心中对他们充满了敬佩。
在随军作战的日子里,张力雄见证了许多无辜惨死的百姓,许多昨天还跟他说笑的战友今天却天人两隔。
张力雄明白了自己责任的重大,也更加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一次战争都拼尽了自己的全力。
长征途中,士兵士气低迷,赶路的疲惫,胜利的遥遥无期,天气的恶劣都让战士们呈现出消极的情绪。
为了缓和大家的悲伤氛围,张力雄以最热烈的情感鼓舞士兵,给他们心灵上的依靠。
过雪山期间,害怕年龄小的士兵会被冻坏,张力雄主动让出自己的棉衣,给小战士披上。
张力雄的行为被战士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
正是张力雄这种永远乐观,无私的精神鼓舞了战士,振奋了士气,极大缩短了过雪山的时间。
作战的时候,张力雄也带头冲锋,主动承担最危险的工作。
湘江战役期间,为了挡住敌人的攻击,张力雄带领部队与敌人死死周旋了三天。
他用坚强的意志成功歼灭了人数是我方五倍的敌军,给红军主力军争取了大量的作战时间。
战争结束之后,张力雄身为退休老兵本应该享受舒适的老年生活。
可是闲不住的张力雄,却又一头扎进了社会公益事业。退休后的工资被用来发展公益,张力雄本人却过的十分简朴。
如今,张力雄已经110岁高龄了,现在的他虽然偶尔会受到战争中伤病的影响,但大多数时间都健康开朗。
老人家现在也已经四世同堂,儿孙都围在膝下,日子过的平淡而幸福。
结语
经历过战争,才明白生命的可贵,才知道生命的意义。老人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只有活着才能创造奇迹。
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战争中的人也渐渐离我们远去,可是战争中的故事会永远被我们铭记。
我们永远记得,有一群战士,不惧生死不怕牺牲,只因为要让我们生活在洁净的蓝天之下。他们用鲜血换来如今的和平,换来如今的尊重。
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他们的成果!
- 作者:王三金
- 编辑:夜雨声烦
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7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