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亲戚家喝喜酒,我们两桌一共20个人,有7个小孩,差不多都是小学生。饭才吃了一半,就有4个小孩急吼吼的下桌,拿走父母的手机,跑房间去了。
另外3个小孩,也都按捺不住,也跟着跑了。
没一会儿,这3个小孩都跑过来问家长要手机。
去房间一看,才发现,先走的4个小孩,早就约好了一起打游戏,当时的他们正在“密切交流”“团队协作”:
“法师,快,放大招!”
“辅助,你干啥呢?帮我挡伤害啊!”
“老铁,能给点力么!”
“这波操作够6!”
……
全程,这些孩子不去在意热闹的婚礼,不在意有哪些亲戚来了,更不在意周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他们唯一的乐趣,就是手机,唯一的矛盾,就是游戏失败、合作不愉快,唯一的默契,就是充电口给电量低的人使用。
他们的世界,只有手机。
01 普通双职工、留守儿童家庭的现状
在《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数,已经达到了1.75亿,互联网在青少年中的普及率,已经高达了97.6%。
与网络接触如此频繁的他们,手机成瘾,也成了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
只是,家长们不知道的是,手机成瘾概率更大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家庭,或者双职工家庭。
在《农村留守儿童手机沉迷问题调查与对策建议》一文中,就有提到:在留守儿童中,有一半的孩子,会使用爷爷奶奶的手机,还有4成的孩子,会有自己的专属手机。
而双职工家庭,虽然孩子不算留守儿童,但是绝大多数时间是爷爷奶奶陪伴的,他们也面临相近的问题。
细节到生活中,我们可以来看看,为什么这两个人群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手机瘾”?这几种情况、想法,家长对照一下,你们家有没有。
老人认为:孩子喜欢,自己带娃也轻松
说两件身边典型却也随处可见的例子。
一个是爷爷带娃,到了中午,娃不睡,但是爷爷想睡。于是,爷爷就将手机调到视频的页面,给小孙子玩耍,小孙子早就学会了如何“刷视频”。
爷爷中午差不多睡1个多小时,小孙子就玩手机1个多小时,娃从2岁,一直看到现在3岁多,还在继续……
另一个是奶奶带娃,那是我们出去旅行时,在一家饭馆遇到的服务员,她的孙女就坐在角落里的餐桌上,小姑娘差不多5、6岁的模样。
中午吃饭,小姑娘边吃边看手机,没吃两口就不吃了。然后,奶奶趁着工作间隙,赶紧来喂她。
我们从点菜到吃完,一共用了1个小时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孩子眼睛真的是一秒都没从手机上离开过。
老人带娃,想要自己轻松点、想要干活做家务等等,他们会用一个孩子无法拒绝的“玩具”——手机。只要有手机,孩子能瞬间安静。
对此,孩子父母大多只会选择无奈接受,毕竟,他们没时间带孩子。
家长认为:现在哪有孩子不玩手机的?
在亲戚家,那4个孩子一起在玩游戏,另外3个孩子也吵着问家长要手机的时候,3个孩子其中之一的家长说:“外面有很多好玩的,你们确定不出去玩?手机有什么好玩的?”
这时候,那4个孩子其中之一的家长说:“兄弟,管不住的!现在谁家的孩子,不玩手机啊?”
是呀,现在哪有孩子不玩手机的?
家长这样的认知,直接给孩子玩手机打开了大门。
甚至,有些家长会将“玩手机”做成奖励,只要孩子认真做作业、听话等,就可以获得。
在这样的奖惩之下,孩子会觉得:玩手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只是这类家长可曾想过,别人家孩子也玩手机,他们是在玩什么?
也有孩子,在利用手机查资料;
也有孩子,只是偶尔玩手机。
更有家长,因为给孩子安排了孩子喜欢而又非常丰富的业余生活,所以,孩子不需要玩手机,他们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用来成长。
孩子认为:需要手机建立自己的世界
六年级的侄女,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还是水果牌的。
原本,侄女的父母也不想给她买手机,一般孩子都玩的奶奶的手机。
但是侄女说:“我的朋友们都有手机啊!没有手机,他们都不能随时找到我!”
于是,最后为了方便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父母给买了手机,为了手机不被同伴比下去,让孩子有面子,侄女父母如他所愿,买了水果牌的手机。
对于孩子而言,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家长要相信,孩子90%的社交,其实能够在校园内完成,剩下10%的社交,是孩子和关系亲密的孩子的社交,是孩子和其他人的社交。
如果孩子用手机建立自己的世界,那么,家长需要面临的,可能是孩子有手机瘾、早恋,甚至网恋等各种问题。
02 手机先摧毁的,是底层家庭的孩子
因为父母的允许、默许,老人的纵容,家人对于手机危害的“小觑”,这些底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被手机摧毁。
而理性的家长,他们会明白,世界的精彩绝对不只是在手机上,所以,他们会对孩子进行更合理的教育,不会轻易让孩子沉迷于手机,让孩子的世界只剩下手机。
所以,家长们,别让手机摧毁你们家的孩子!
家长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孩子爱玩手机。
从心理学上来说,有一种快乐,叫“多巴胺”快乐,因为我们大脑内,有一种能够让人产生快乐的神经物质“多巴胺”。
孩子在玩游戏、刷视频的时候,大脑内的多巴胺便会指使孩子“再来一次”,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孩子的快乐在翻倍。
只是,与此同时,孩子的快乐,也仅限于手机给的快乐。
孩子逐渐的缺失“目标”,因为手机能够直接给到孩子快乐,孩子甚至不需要动脑,只需要手指划一划;
孩子逐渐分不清“网络与现实”,因为手机给到自己的快乐,是父母无法给到的,他们逐渐更喜欢网络世界,甚至分不清网络和现实,分不清真真假假;
孩子逐渐变得“懒惰”,因为机械化的“多巴胺”快乐,让他们缺乏了寻找“现实快乐”的动力与能力。
03 写在文末
当然,没有任何鄙视底层家庭的意思。
与其说,经济底层,不如说,是想提醒“思维底层”的家庭,不要因为自己的思维受限,而也将孩子束缚在手机这狭小的空间内。
在手机之外,有着更大的空间,在等待着你的孩子翱翔!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65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