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刘玫妍 实习记者 王宁)35岁以上普查血压,1小时内救治,4.5小时内溶栓,90天随访……9月7日,北京市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实施方案》,颇受关注。方案从防、救、治、管等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力争到2030年,30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知晓率达到65%,高血压确诊患者规范治疗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防:门诊推行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普查血压
《方案》中提到,医疗机构应推行35岁以上的门诊首诊患者普查血压工作,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引导患者在就诊时检测血压,向检测发现的高血压人群供健康教育、就医指导,将确诊病例信息转介至其所在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纳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一危险因素,而且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比我们血压正常的人高五倍以上,所以对35岁以上人群进行常规的血压监测能帮助我们更早期地发现高血压患者。”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立春说,早诊断出高血压的患者,就能较早期地进行干预和治疗。高血压患者大多是35岁以上,有些患者吃药后没有控制和量血压的意识,因此,除了普查血压还要提醒患者控制血压,让患者更多了解自己不仅要吃药,还要知晓血压控制是否得当。
救:建立“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
根据《方案》,北京市将积极推进急救体系网络建设,实现“就近、就急、就能力”救治,打造“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方案》还规定,医疗机构对需要紧急救治的脑卒中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不得因费用原因延误救治。
“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细胞死亡就会增加。如果神经细胞死亡了,那么救治也就没有意义了。”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汪阳说,“建立‘1小时黄金时间救治圈’也是希望患者能够尽早到达医院,得到尽快的救治。因此要推动院前急救与区域内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机制,持续优化脑卒中院前-院内衔接流程,建立通畅的院前-院内一体化急救绿色通道,完善院前-院内卒中质控通报机制。”
治:普及静脉溶栓、动脉取栓治疗手术
积极探索和推广脑卒中诊疗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实现脑卒中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个体化、精准化。《方案》提出,到2025年,所有设立卒中中心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及相关的专科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设立卒中中心的三级医院常规开展取栓技术,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到2030年,各医院常规开展静脉溶栓和取栓技术。
汪阳说:“静脉溶栓、动脉取栓都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手术,两个手术方式适应范围都各有不同。静脉溶栓主要是通过化学药物把堵在小血管里的栓子进行溶解,使脑血管恢复灌注。动脉取栓主要是利用支架或者是抽吸导管把堵在大血管中的栓子取出。溶栓有效治疗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取栓最好是在发病后6-8小时之内,但如果有比较好的影像学评估,也可以在24小时之内完成取栓手术。”
管:加强首诊脑卒中患者的90天随访工作
脑卒中患者的复诊康复治疗跟临床治疗同样重要。《方案》中也强调要强化康复医疗服务,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促进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同时,各医疗机构应设置脑卒中随访中心,加强首诊脑卒中住院患者的90天随访工作。
“首诊脑卒中患者90天的随访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患者在未来半年内的康复状态,对于患者的愈后治疗是有一定指导作用的。”汪阳表示,“通过90天的随访工作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找到患者脑梗塞的原因,了解愈后血压情况、抽烟喝酒等危险因素有没有得到控制,对患者愈后情况作出评估,也可以更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健康管理。”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6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