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多元化而富有竞争力的世界中,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机会和命运。然而,有些人的决定和选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曾经在14岁就以750分的高分考上清华大学,在国家的扶持下赴美深造,后来成为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的何碧玉就是其中之一。她的一句话,“我情愿在美国捡垃圾,也不回中国”,让人们开始思考中国教育体系、科研环境以及人才流失的问题。为什么国家费尽心思培养的这么一个人才,到头来却不思回报国家,反而端起碗来吃饭,放下筷子骂娘呢?
1.天才神童能力超前,过目不忘文体兼优
何碧玉,80后,来自河南新乡,她的父母都是高知分子,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从小学时起,她展现出卓越的天赋,不仅在学术方面表现出色,还在体育方面表现突出。
在语文数学等基本科目上,许多孩子难以背记下的文章和知识点,是因为不理解它们背后的含义和逻辑思维,只是单纯地将文章和知识点当做符号。而何碧玉却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不用刻意多背多记多练就能记在脑子里,需要的时候随时调用。
她的出众表现引起了学校老师的关注和担忧。学校老师开始担忧何碧玉是否能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得到充分发展,担心刻板的应试教育可能会束缚这样一个天才的成长。她的学习进度和天赋让她与其他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经过讨论,他们建议将她送入智力超常班,以满足她的学习需求。然而,这个决定也引发了父母的担忧。这种班级的教学模式是怎样的?压力大吗?对于何碧玉的年纪来说会不会太过超前?
最终考虑到孩子未来潜在的可能性,父母还是决定放手一搏,何碧玉以出色的成绩被录取进入新乡一中的少儿智力超常班。在这个特殊的班级里,她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迅速成长为一个在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的学生。
2.从高考独木桥中杀出重围,踏入清华校门获得国家栽培
少儿班本身的招生名额有限,能录取的都是各地拔尖的学生,教学的进度也很赶,孩子必须在四年内学完六年的课程。而且竞争也十分激烈,只要成绩稍有落后,就会有被逐出少年班的风险。因此许多孩子为了留在这个地方,往往都拼了命地学习。
但是和同龄人相比,不用怎么努力就能稳稳地成为少年班拔尖的何碧玉令同学们觉得十分地“恐怖”,她也并没有感受到父母担心她将会受到的压力。但是她的父母只考虑到学习,并没有考虑到做人这一块。长久以来她靠着天才的能力,和普通的同龄人走得越来越远,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一种自己是“高贵的人上人”的感觉。就是这种错误的想法,为她将来头也不回地背弃祖国做出了铺垫。
年仅14岁的何碧玉参加了高考,她远超了父母只要考个重本线的预期,直接成为河南省理工状元。作为人口大省,2000年时足足有148万人挤这座独木桥,由此可见何碧玉的实力是有多么的“恐怖”。尽管她本可以选择考取其他向她抛出橄榄枝的知名高校,但她的目标一直是清华大学。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入学,然而,这只是她追求更高目标的开始。
一开始因为何碧玉年龄太小,母亲在清华陪读了一段时间。那时同学们都认为这个孩子是不是只会死读书,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但是何碧玉再一次用自己的行动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教授们也希望留住她这块好苗子,留在清华继续深造。但是她哪怕是在清华也还是不满足,她要往更高的地方走。
3.赴美留学后违背诺言,撂下狠话背弃祖国
在清华大学取得学士学位后,何碧玉并没有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回国发展。她决定前往美国深造,进入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这个决定引发了家人和国内教授们的担忧,他们担心她是否会留在美国。
何碧玉的决定代表了当时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选择,他们在海外发展的机会更多。之前有许多令人感到寒心的案例,很多留学生留美后被美国的资本文化腐蚀,认为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不愿回去。但是何碧玉在临行前再三向教授和家人们保证,学成之后一定回来报效祖国,这才让大家安心送她离开。可谁又能知道,何碧玉的这番话只是装装样子,说说而已呢?
果然,2009年,到了按照约定回国的时候,何碧玉最终还是决定留在美国,加入国立卫生研究院,七年之后还成为了纽约大学医学院的助理教授。她的选择让人感到惋惜,其中最失落是她的父母。不仅仅是因为何碧玉是他们一家的独生女,二老的晚年需要有子女陪伴,更是因为国家培养了她整整18年。
一通又一通的跨国电话打去,何碧玉丝毫没有回国的想法。终于她再也不耐烦了,说出了让父母、教授甚至祖国都寒心的狠话:“我宁可在美国捡垃圾,我也不想回中国!”
何碧玉的决定代表了一部分中国科学家的未来。他们是否会回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或者他们会选择留在海外,追求更广阔的机会?中国需要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科学家,以继续发展科技创新。
她的故事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思考,关于教育体系、科研环境和人才流失的问题。中国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以吸引和留住杰出的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何碧玉的故事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选择,也是一个更大话题的一部分。我们也应该对真正的人才和科研人员更多的关注和尊重,有的时候一些为国奉献一生的大师,和流量小生比起更加值得我们的尊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6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