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来,江苏、昆明、深圳...各地陆续出现了血液库存告急的状况,任何一种血型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缺口。
机构工作考虑到是天气炎热,大家的献血热情会受影响,但是对于病人来说,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面对这种不可回避的现象,短时间内也很难用道德标准去约束大家去自觉献血。
那么,紧缺相应的对策是什么?是有偿还是分发小礼品?其实这都不是关键,谁都买得起一两件小礼品,只是大家对于献血的意识有些淡薄了。
在某一段期间,大家得以明白很多现状,那么让大家热情降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采取的对策又是否可以切实有效的进行?
提议献血纳入征信
卫健委为了保证血库的血型都有充足血液供应,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把无偿献血给放在信用记录里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征信系统。
一般来说,我们常人眼里的征信都与欠钱、贷款、不遵守契约等挂钩,但是献血又和征信有什么必然联系?
其实,将无偿献血纳入征信,在三年前就有这个提议了,甚至还被央视新闻所报道过。面对这个提议,记者上街采访,大多数人想的都是认为,献血是公益行为。
比如,喜欢献血的人,愿意用一辈子去践行这种大爱的精神,但是身体素质欠缺的,想献也献不了。所以不是用简简单单的道德,就能让献血记录有稳步的提升。
而将征信和献血挂钩这种规则,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小条文,就比如说平时,如果不赡养老人或者是闯红灯,那么难免就会导致信用记录受影响。那么有一种补偿的方式。就是无偿献血,可以抵消掉这种违规的信用记录。
还有一种可以形成条文的约束形式,就是大多数和少数人,比如,在大多数人都献血了的情况下,有一小部分人因为私人原因不献血,那么这小部分人,就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信用方面的差距。
此事听起来事小,但是久而久之,信用方面的等级就会划分出来了。而信用等级高的人,也会有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和学雷锋做好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么矛盾点来了,无偿献血的前提条件是自愿。如果和信用道德所强制挂钩,那么这份自愿的爱心就会变成无奈的被动行为,势必会引起非自愿者的不满。
二、网友议论纷纷
如果规定真的,试点实施,那么也就意味着,自愿需要,变得很被动,很多网友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根本不从实际出发,甚至还有人直言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好,难道要因为不献血就被拉黑征信吗?
还有人提及曾经的经历,就是在大学时和同学献完血以后,工作人员给他发了一个水杯当时。网络上的宣传是,但凡献了血,如果家人出现意外,那么可以可以把同等份额的血液提出来用,但是后来真的遇到事情的时候,输血却需要花费大量的价钱。
其实,这位网友产生了一个常识的误区,认为当初献出去的血液,在动手术时还需要花钱买回来,事实不是这样的。不管是采血、检测血液健康程度,还是保存血液新鲜、运输血液,都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这并不是随便用塑料袋一套,或者是丢在冷冻层,就能永久保鲜的东西。
之前那次和信用挂钩的表态,遭受到了广大网友的抵制和谴责。于是卫健委得以表态,表示这是自愿行为,不会强迫大家加入其中。而此次提议和上次提议已经间隔三年。
这也足以证明,三年前的自愿献血行为虽然有所下降,但是血库依然充足,有许多爱心人士愿意加入其中。但是当下却不一样了,更多的人会从多方面听取建议,来确保自己的身体受到完全的保护。
是不是万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事实上永远有更好的方法,只看愿不愿意践行,比起被动献血,还有更好的方法,比如让献血和加分、应聘、购票等挂钩,效果也一定比被动献血来得更有成就感。
毕竟在每一项资源都明码标价的当下,大家不仅需要背负压力,还有小孩的教育、老人的医疗。如果连献血都需要用法律去约束,那么,也势必会让大家更加觉得生存成本太高,相信相关机构在考虑完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后,一定会商议出更好的对策。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6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