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德国人,他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山村无偿支教18年,并因此感动了中国,却又在感动中国后被舆论逼着离开了中国。这个人就是卢安克。
卢安克还在中国时,有人说他是特务,有人说他是人贩子。
卢安克离开后,又有人说他是教育家,说他是纯良的人。
他是怎样的人?他的故事是怎样的?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接着往下看,又可以一起谈论参与,感谢您的支持!】
德国小伙来到中国支教
卢安克毕业于德国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是地地道道的德国人。
1990年夏天,源于特定的缘分,他来中国旅游、学习,没想到竟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
七年后,他重新来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无偿支教之路。
最开始,他到南宁一所特殊学校教德文。后来又前往桂林阳朔、南京马山等地进行教学。再后来又去了广西东兰县教英语。
卢安克的教育理念是:孩子的教育应该顺其自然。
但这种教育方式明显与中国式教育水土不服,他所带的班级考试排名总是垫底。这样的成绩引起了家长们的强烈不满。卢安克的支教生涯很快被迫结束。
但卢安克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城市里的学校不认可,他就来到深山之中。
2003年,卢安克走进了东兰县板烈村。作为中国最贫困的乡村之一,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约束,从小在田野里自由生长的孩子们由于过度的自由,变得十分“野蛮”,缺乏教养。
卢安克看到,这里的小孩子下手毫无轻重,非常需要教育。
但另一方面,在信息密闭,设施简陋的穷乡僻壤里,青年人都往外走,只有老人和儿童才留在这里,金发碧眼、身高马大的卢安克显得与这里格格不入。村民不禁好奇又排斥,纷纷怀疑他来到这里的目的。
但卢安克从不理会村民的疑惑,一来到这里,就用自己身上带的不多的钱,租了几间民房简单修缮了一下,办起了学校。
他深知,孩子们正处于好动的年纪,很难静心去听老师的话,更难于从话里面去体会、感悟一些道理。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理解和呵护身边的人,卢安克创作了一部名叫《和平剑》的电视剧本,并组织孩子们自导自演。
《和平剑》讲了主角荣志的故事。荣志为了成为英雄,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和平剑。但不想这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别人,也能伤害别人,还能伤害自己。
荣志只有抑制住外界的诱惑和自己的欲望,才成为了真正的英雄。不过荣志最终不辱使命,终于成为了英雄。
拍摄完之后,卢安克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讨论,关于爱与和平的种子渐渐在孩子心中种下了。
等到央视去采访时,看到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手里的小刀片扔了出去,而被扔掉刀片的孩子却没有像以往一样起身反抗。
那一刻,他们扔掉的除了刀片,还有“野蛮”。
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之心,把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为山区孩子送去了文明。德国青年卢安克也终于在2006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回看卢安克的10年支教生涯,他真心真意为孩子们着想,除了一起上课,还会一起玩泥巴,一起做游戏。不但教孩子们英语,还教他们美术、音乐、语文、数学。
课堂上,卢安克重视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喜欢让学生们自由发挥。他无偿支教,不要教育局一分钱,并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瘦骨嶙峋。
他一心做教育,衣衫褴褛,一双球鞋穿坏了也不丢弃,但却舍得花钱去外地购买教育材料。
但很不幸的是,有一次坐拖拉机,在去购买教育材料的路上,卢安克遭遇了严重的车祸,脊柱受伤,却还把自己在线上做翻译的酬劳也捐献给学校。
他可以称得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他的事迹被人们传颂开来,2006年被评选为感动中国人物。
“我的命和他们连在了一起,走掉就没有命了”。只有对孩子有最真挚的爱,对这片土壤有最深沉的感情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卢安克的心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放在了中国的山村教育上。
被舆论逼出中国
德国青年无偿支教18年的故事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人们对卢安克的感人事迹议论纷纷。
然而随着他的事迹被广为传播,一些恶意的揣度开始抬头,并迅速在各大媒体传播。
一些无良媒体用最恶意的方式揣测他,有人怀疑他来中国的用意,甚至有人怀疑他是变态,接近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嗜好。
随着事情的发酵,竟有一部分网友喊话,建议将他“驱逐出中国”。
最终不求回报的卢安克还是倒在了网暴的攻击下,选择离开他呕心沥血十几年的教育事业,也离开了他最爱的孩子们,离开了中国。
伤心的卢安克走了,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
卢安克留下的是什么?
有人说,对于乡村孩子来说,读书是唯一也是最好的逆袭之路,所以成绩最重要。而卢安克说:“我不是教会孩子完成任务,而是教会他们完成任务需要的才能和力量。”
多年以前,柴静来到东兰县板烈村,采访了一个性格怯懦,面对几个简单问题都会紧张到哭泣的孩子,他叫牙韩运。
多年后,当记者再次采访到他,问“卢老师对你们都产生了哪些影响?”他没有一丝迟疑,目光坚定地回答:“有,好奇心、创造力。”
如今,牙韩运有着明确的奋斗方向:汽修专业,他最喜欢的是发动机的拆装。
正如卢安克所说:“不要刻意去改变孩子,改变就自然会发生。”
而爱和陪伴、视野,才是儿童教育的重点。乡村孩子的出路,也不是只有考试这一条路。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0年乡村支教生涯,卢安克改变了留守儿童,让他们更有梦想,更有力量。
然而网上一些不明就里、爱搞阴谋论的网友口诛笔伐,逼走了卢安克。2012年,卢安克永远的离开了中国。
时间流转,如今还会提起卢安克的,也许只剩下那些,曾与他紧密相连的孩子们。
对于乡村教育,我们坚信,中国乡村的未来,藏在这些乡村孩子的未来里,也藏在这些乡村孩子的梦想中。
我们希望,卢安克的故事能继续被传递下去,成为我们的指引。因为他的历程,足以代表每乡村教育者的初心。正是这份初心,带给乡村孩子们无限希望。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5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