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频繁的台风袭击,再次凸显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性,台风“玛娃”重创日本多地,造成生命财产损失,面对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日本显得尤为脆弱,而就在这时中国政府伸出援手,体现大国担当,气候变化威胁依然存在,台风等极端天气可能会持续肆虐,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能否扛过来?这件事能否带动国际共同应对气候问题?
台风肆虐之下经历苦难的日本民众
近期,台风季节再次来袭,日本成为首当其冲承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强台风“玛娃”以每小时超过200公里的疯狂速度席卷东京,大雨如注,狂风肆虐,日本民众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显得那么渺小和脆弱。
在东京,汹涌的洪水淹没了街道,正常的城市生活瞬间陷入了混乱,公司员工纷纷滞留在办公楼内,商店纷纷关闭大门,公共交通几乎完全瘫痪,铁路停运,飞机无法起降,道路上,汽车在洪水中艰难前行,行人狼狈不堪。
然而即使在灾难面前,东京人的秩序井然和互助精神也令人动容,公司员工主动留宿公司照看无家可归的同事,居民自发合力清理积水和瓦砾,一时间东京这个现代都市展现出了难得的人情味。
在偌大的东京,“玛娃”台风导致了前所未有的交通瘫痪,所有地铁线路全面停运,造成很多乘客滞留在车站内动弹不得,车站内弥漫着焦虑和恐慌的气氛,但车站工作人员仍然保持平和,有条不紊地引导乘客到安全地带暂避,一些志愿者带来了食物和饮用水,慷慨地分给每个困在车站的人。
同时东京的主要机场也进入了关闭状态,成千上万的旅客被困在机场大厅,机场工作人员耐心解释台风情况,并提供了毛毯、食物和饮料,一些旅客主动帮助工作人员照看年幼和老弱的人,尽管遭遇了困境,但是东京的旅客和市民们都表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理性。
在大阪,“玛娃”带来的暴雨更是创下历史新高,大量山体在暴雨侵蚀下崩塌,导致泥石流席卷而来,许多村庄被掩埋,一夜之间,村民失去了家园和亲人,悲痛欲绝,大阪周边地区也遭殃,道路被切断、桥梁坍塌一片混乱。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很多人自发组织救援队伍,用简陋的工具艰难清理道路,挖掘被掩埋的村民,许多志愿者从全国赶来参与救援,他们不离不弃,只求尽自己最大努力,一位中年志愿者带领着一群年轻人,手持铲子和绳索,拼死拼活地救出了被泥石流困住的一户五口之家,这个家庭终于得以完好团聚。
当整个国家都处在水深火热之时,日本政府表现出了责任与担当,总理岸田文雄亲自视察灾区,听取报告并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渡过难关。他承诺政府将全力救灾和重建,不会让任何一个灾民孤立无助,在国际上他也呼吁其他国家给予日本援助和支持。
来自中国的援助
据相关媒体报道,台风“玛娃”的路径十分反常,原本预计先袭击台湾,结果突然北上进袭日本本土,日本对此措手不及损失惨重,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向日方表达慰问,并派出救援队伍赶赴灾区,他们自带食物、帐篷、医疗设备等物资,为当地居民提供临时住所和医疗救治。
一名中国救援队员表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双方理应携手合作。“今天你遇到麻烦,明天我也可能需要帮助。我们都是这片土地上的邻居,应该互相关怀,共渡难关。”中日两国人民虽然有些摩擦,但这次合作救援可以增进双方了解和友谊。
据外媒报道,此次救援行动得到日本民众的积极反响,日本民众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感谢,称赞中国志愿者的善心和救援精神,他们表示,中日两国命运与共,携手合作是唯一正确选择,有评论认为,面对灾难无国界,各国应团结互助、守望相助。
专家指出,此次救援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有利于增进双方互信,为改善中日关系创造良好氛围。中国驻日大使表示,中方将继续全力以赴支持日方救灾工作,并愿加强双方在减灾救灾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天灾,维护地区稳定。
据透露中方除了派出专业救援队伍外,还向日方提供了大量救灾物资援助,这些物资包括大米、饮用水、毛毯、帐篷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发电机、挖掘机等重型设备,目前第一批救援物资已运抵东京港,正在通过陆路运送至灾区,未来几天更多救灾物资将陆续运抵。
在东京,留学生志愿者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他们通过社交软件联系,发起募捐活动,许多留学生看到日本同学的家乡遭灾,纷纷打开钱包,为购买救灾物资捐款。
业内专家指出,中国的救援行动充分体现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赞誉,中日两国合作救灾,有利于增进互信,为改善双边关系创造积极氛围。专家认为两国可以在救灾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中国面对天灾时的团结
每当自然灾害来袭时,中国人民总能团结一致,共同面对困难, 最近的台风“杜苏芮”给东北和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损失,强风暴雨引发洪涝,不少地区被淹,面对灾害中国政府果断采取措施,组织转移群众到安全地区,并及时开展泄洪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损失。
这种以人民生命安全为重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相比之下日本等其他国家并不一定能做到如此,尽管付出了艰辛努力,东北的泄洪区还需重建,随后袭来的台风“卡努”也对东北形成威胁,幸好它在长白山脉附近减弱,没有对中国造成进一步损害。
1954年的特大洪灾导致华北地区惨重损失,当时通讯条件落后,但救援队伍仍在极短时间内赶赴灾区。军人们手持防汛沙袋,冲入洪水中试图阻挡洪流,尽管最后还是无法完全遏制洪水,但他们用生命在争取更多人逃生的宝贵时间。
外国人难以理解中国人这种不惜牺牲小我、拯救他人的精神,2021年的郑州特大暴雨也展现出中国人的伟大品质,当地商户免费提供餐食,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运来救灾物资,个人都尽己所能地捐助,哪怕自己困难也要分享。
面对自然灾害,中国人从不退缩,“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乐观和团结精神,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强大后盾,每一次灾害都增加人们的防灾意识,这样也使救援力量不断增强。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和政府的有效组织,中国必将能够战胜任何自然灾害的威胁,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梦。
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自然灾害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虽然造成了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人民迅速展开救灾工作,坚持不懈地进行抗震救灾、城市重建,最终战胜了灾难,唐山又焕发出新的生机。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全国各地也迅速组织重兵增援,用颇具中国特色的军地协同救援模式,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提供有力支援。
面对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国人民再次凝聚起力量,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武汉全城热干陇起,白衣天使挺身而出,全国各地医疗队伍驰援前线,方舱医院“蘑菇般”拔地而起,全民志愿者无私奉献。在党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战胜了这场危机。
中国人民面对灾害的勇气与毅力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舍己为人”“万众一心”的价值理念,在未来的道路上,只要牢记“人民至上”的宗旨,发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国人民定能战胜任何困难挑战,共创美好未来。
气候变迁呼唤人类共同行动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频率和强度都在不断增加,仅2022年就发生了多次破纪录的高温热浪,以及袭击全球多个地区的强烈风暴,这些极端天气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冲击,也令人深感气候变迁之严重。
事实上,全球范围内各地区都在遭受气候变迁的影响,不管在哪个国家,极端天气都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冲击,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气候变迁造成的后果,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各国之间需要团结互助,开展跨国合作,共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减少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各国可互相学习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来减少排放。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节约资源,选择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减少碳足迹,只有全球行动起来,人类才能构建绿色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台风“玛娃”再次袭击日本,造成严重灾害,我们对日本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同情,也希望日本能够早日度过难关,然而这种极端天气频发的根源问题依然存在,全球气候危机正日益严峻,我们需要坚持保护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维护好地球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