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6年12月底,河南卫生系统厅领导在召开大会时,在台上十分气愤地起身,接着又声嘶力竭地说道:
“是谁胆大包天,居然把河南的卖血丑闻捅到北京,抹黑我们9000万河南人?一定要把这个害群之马揪出来!”
话音刚落,一位十分柔弱的女子便从台下站了起来,之后语气平静而有力地回答称:
“我是一位母亲,报告是我写的。”
而这位女子,便是此次事件的主人公王淑平,让其没想到的是,她的人生却因为这次事件,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全球泛滥“艾滋病”
王淑平出生在河南省一个医生世家,家人的熏陶使她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名医生。
1983年,王淑平从河南医学院毕业后,根据学校的分配,她进入了当地一家医院从事护理工作。
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在欧美各国蔓延开来,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不过我国当时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还相对较少,外籍游客到中国游玩的人也为数不多,因此传播途径有限,所以艾滋病感染的情况相对较低。
可是那个年代的人思想并没有现在这样开放,加上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比较浅薄,所以人们对其有一定的偏见,并普遍将其认为是一种“脏病”。
而且坚持认为,只要是感染上这种病的人,一定是因为生活不检点所导致。
然而我国在1985年时,也出现了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该患者是一位来自阿根廷的游客。
面对此情况,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扩散,其中之一就是禁止进口除了血红蛋白以外的血液制品。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我国却在想要关上一扇门的前提下,意外打开了一扇窗。
血浆经济
但由于血液制品的市场需求很大,用途广泛,在不能够进口之后,国内血库也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局面。
当时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便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血站。
除此之外,他们还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例如,献200ml的血便可以领到40-50元的人民币。
要知道,那会可是八〇年代,大多数家庭都还没有到百元收入的标准,但人们只要抽两管血便能够轻松得到,所以当时不少人都因此沉入到了献血的狂热浪潮中。
为此,大街小巷中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标语,如:
“胳膊一伸,露出青筋,一伸一拳,五十大元。”“想要奔小康,快来卖血浆。等”
其中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因为经济条件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导致许多人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收入有限。
所以当献血站在河南开放后,便有许多老百姓前去“捧场”。
有些家境贫穷的人为了改善生活,经常一天跑好几处献血站献血。
虽然我们现在知道每日的献血量是有限的,但那会儿的人们并不知情。
后来相关部门为了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以及血液供应的可持续性,便针对献血次数进行了限制。
但血浆也是制造血液制品的重要原材料之一。
一些血站将采集到的血浆出售给生物制品公司,之后这些公司将血浆加工成各种高价值的血液制品,如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
其中,一些商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于是便抓住了这个市场并投资开设了献血站,从中赚取差价。
这巨大的利润面前,许多商人都纷纷投资开设了多个献血站。
1994年时,光河南周口地区的固定献血摊点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33家。
然而这巨大利润的背后,却暗藏着多处危险。
尤其是一些私人的献血站为了降低成本,直接将牛棚进行了改造,而且就连抽血用的针头和针管,都是共用的。
要知道,许多传染病都是通过血液传播的,但当时的老百姓根本不懂,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挣钱。
但当时的他们却不知,自己已经处在了艾滋风暴的边缘位置。
危机来临
在1992年,周口防疫站设立了一个名为“单采血浆站”的补充部门福利的副业。
由于王淑平在血液分析方面的专长,她被任命为副站长。
结果这天她却意外在工作时发现了艾滋病毒携带者到血站卖血,这可以说是十分可怕的存在。
虽然她所在的站点和私人献血站相比,十分卫生。
但仍然无法避免人们通过交叉感染的方式,将病毒传给健康的患者。或者更多无辜的健康民众被血液制品等渠道感染。
为了印证自己的猜想,王淑平立马自掏腰包在卫生局旁边建立了一个临床实验室,每天筛选血液样本。
结果她却从400份的血液样品中发现:
阳性62例,HIV抗体阳性反应率在15.35%左右。其中一位艾滋病毒携带者,曾在4个血站献过血。
之后,王淑平连夜给上级领导写了一份两万字的报告,反映情况,希望能够尽快引起上级重视。
结果王淑平这一等,便是好几个月,此事也像是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下文。
在这之后的时间中,王淑平又发现了许多以卖血为生的父母,剩下的孩子都带着艾滋病毒。
更可怕的是,人们到那会都不知道艾滋病毒到底是什么东西。
接着,村子中也出现了多名患者,先由最开始的发烧拉肚子,到之后的相继去世。
其中某个村子里,有近100名青壮年接二连三地去世。
而且全部都是因为感染的艾滋病,因此人们还称其为“艾滋村”。
此时王淑平觉得这事再也能等了,于是便带着一些相关资料去了北京。
“吹哨人”
为了再做一次权威的检查,王淑平于1995年12月出现在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
结果她刚进门,便被告知样本检测需要4万的检查费,加上王淑平并没有将个人行为报告给组织,所以这钱需要她再次自掏腰包。
可当时王淑平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才有五百,就算她不吃不喝,也要七年才能攒下来。
因此,无助的她只能躲在大门口哭泣。
结果就在这时,中国流行医学熟悉科学家曾毅从人群中走了过来:
“大妹子,你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我叫曾毅,在研究院上班。你有什么难处可以和我说说,我看看能帮你吗?”
一听此人身份不简单,王淑平忙将事情一五一十地全部告知了对方,曾毅听后瞬间察觉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忙回复:
“大妹子你别哭,这不是钱的事,这关乎了全国人民的健康。你把样本给我,我先给你做16份。”
很快,曾毅便给出了结果,其内容中显示:
16份样本中,13份是艾滋病阳性,剩下的3份样本虽然不确定,但高度疑似。
很快,中央便得知了此事。
为了减少艾滋病的传播风险,相关领导立即下令停止了所有私人献血站,并要求抽血部门在抽血前,先对“卖血人”的身体进行检查。
而王淑平这样勇敢的行为,也成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许多商人也因此受到了损失,所以王淑平在这之后没少受到他们的报复。
客死他乡
之后王淑平便在1996年底的河南省卫生系统大会上,主动站了出来,并将自己给卫生部门写报告的事情全部做了证实。
接着,卫生局为了让她改动一下感染报告人数的数据,还和她约谈了很多次。
毕竟三十万这个数字,多少有些吓人。
加上人们当时对艾滋病有些执念,所以大都对其唯恐不及。
然而,王淑平并没有答应卫生局的请求。
因此,王淑平的家人也受到了排挤,无奈之下,她便选择了离婚。
与此同时,上级也将周口地区的防疫站人员进行了优化。
而王淑平也算是变相被开除,丢掉了铁饭碗。
更让人寒心的是,就连不明白实情的孩子都埋怨母亲,和其逐渐疏离。
2001年,不甘于此的王淑平便选择了出国。
而中央也是在这一年,将河南艾滋病危机进行了曝光,报道中显示至少有60万人因“血”感染了艾滋病。
因此,王淑平的报告也得到了证实。
可是好景不长,2019年9月21日,王丽萍因为心脏病复发,在的美国结束了年仅59岁的生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4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