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网红之窗

不管你多穷,也别对孩子喊穷

一百个父母,有一百种教育孩子的方式。

有人喜欢穷教育,有人习惯了富养孩子,还有人拿着钱,天天喊穷。

让孩子知道家庭很“穷”,是好,还是坏呢?

很喜欢一种答案:“别喊穷,没人给你钱;别想哭,没人会在乎;别乞求,别人等着看笑话;别低头,地上没有黄金只有石头。”

培养有骨气的孩子,是父母应有的责任,不管多穷,都别喊穷了。

01

喊穷的父母,会让孩子很自卑。

工程师爱德华·墨菲通过不断实验,得出一个结论:“凡事可能出岔子,就一定会出岔子。”

换一句话说,就是——如果有两种或以上选择,其中一种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作出这种选择。

这就是著名的墨菲定律。

为什么我们习惯性盯着坏的一面,而不是好的一面呢?其中的心理暗示,我们无从说清楚。

但是我们应该在孩子的身上,避免“墨菲定律”的发生。若不然,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会不断增加。

知乎上,有人问:“父母总是哭穷,是什么感觉?”

网友“小安”用小故事,作为回答。

身边的一个孩子,爸爸妈妈不愿意给他买这买那,总以为,金钱来之不易,应该紧紧地抠住。

有一天,孩子和玩伴在一起,要买零食。但是父母拒绝了,其他孩子却吃得津津有味。

之后,其他的孩子都取笑他。

更离谱的时候,孩子要买作业本,父母也要借机会喊穷,只是买最廉价的作业本。

久而久之,孩子变成了畏畏缩缩的人,还被同伴孤立。

父母告诉孩子:“我们穷,我们就算是低人一等。”

自卑、抑郁之类的词语,无形之中就从孩子的身上体现出来了。

生活有幸福、不幸,两种选择,但是父母却带着孩子一起,选择了“不幸”。这就是墨菲定律在家庭里,源源不断地发酵。

说实话,被“喊穷”环绕的孩子,连赚钱的勇气都弄丢了,还谈什么人生理想。

太多的想法,还没有开始,就因为“我家穷、父母无法支持”,就放弃了。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由于痛苦而将自己看得太低就是自卑。”

喊穷导致孩子越来越自卑,父母于心何忍呢?

02

天天喊穷,也改变不了家庭的状况。

社交的时候,我们会主动远离“自带穷人气”的人,因为我们都想靠近正能量的人,去和财富结缘。

那些喊穷的人,却把穷人气往身上揽,从而被正能量的圈子排挤。

我的一个亲戚,住在山沟里,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

左邻右舍、亲人都帮他,把旧衣服送给他。

他拿着旧衣服,穿到孩子的身上,就说:“我们都穷成这样了,衣服都买不起了。”

后来,亲戚的孩子外出打工,收入还不错。但是亲戚却始终要求孩子把工资交出来,并且存起来。

存款是多了,但是亲戚的手,像铁桶一样,从来不愿意把钱拿出来用。

亲戚常常说:“我是穷怕了,把钱存起来,就会好一些。”

有一次,孩子和工友准备开一个小电子厂。亲戚却不愿意取出存款,而是认为,孩子去打工,就够好了。

孩子一晃,就是三十几岁的人了,但是人生没有什么起色,在“穷人气”的家庭里,延续穷困的样子。

当父母一次次认为“我们家,就这样了”,就会贴上一个坏的标签,无法撕下来。

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喊穷,其实是对家庭的不认可,对孩子的行为的否定,遮挡了家庭发展的曙光。

事实证明,每天都喊“我穷”,是浪费精力。不如把时间用起来,读几本书,琢磨如何创业致富,把折腾人生的想法,变成行动。

03

做心灵富有的父母,孩子的人生充满阳光。

晋朝时,陶侃的母亲湛氏,苦苦支撑着家庭的生活。

有一年冬天,陶侃的几个朋友来做客,又遇到了大雪,无法及时离开。

眼看,家里没有米、柴、草料了,陶侃很着急。

母亲说:“别担心,我想办法。”

把家里的柱子削掉半边,用来取暖,把草席剁碎,用来喂马;把头发卖掉,换来了米。终于熬过了雪天。

朋友都很感动,向官员推荐了陶侃。

后来,陶侃被朝廷重用,成为了将军。

父母带着热情生活,孩子就会感受到正能量,也会传递正能量,从而家庭就有了希望。

穷苦的父母,你给孩子穿旧衣服的时候,告诉孩子:“我们遇到贵人了,他们送来了衣服。”

给孩子最廉价的作业本,就说:“还好,学习有机会了。”

孩子买不起书,就去借书,就说:“知识,原来是可以共享的。”

孩子想要的玩具,买不起,父母就想办法做一样玩具,带来创造的快乐。

家庭穷困,但是父母古道热肠,还帮助年迈的老人,关爱邻居的孩子,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

04

丘吉尔说过:“勇气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特质,倘若有了勇气,人类其他的特质自然也就具备了。”

如果你的孩子畏首畏尾,那就真的没有出息了。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是父母“人穷志短”,没有大的格局。

从不喊穷,不是对孩子有求必应,花大量的钱,而是把穷困的生活,当成奔赴幸福的起点。

美丽的珍珠,不一定在华丽的贝壳里,那些看起来黑乎乎,沾满污泥的贝壳里,也有。

穷家庭,就是污泥里的贝壳,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h/33926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