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全民智驾”发布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场发布会上,比亚迪宣布全系车型搭载自研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覆盖从7万元级别的海鸥到百万元级别的仰望,首次将智驾技术大规模下沉至主流市场,彻底打破了“智驾即高价”的传统格局。
2025年2月10日,比亚迪在深圳全球总部召开发布会,宣布王朝、海洋网全系21款车型升级高阶智驾。比亚迪全系车型展示。
对此,业界同行先后发声。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两次发文。2月11日,其在微博上表示,“智能驾驶,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就像打电话有网就行,上网就需5G!”其后,他又在朋友圈发文,“把成本做低,让最基础的智能驾驶辅助普及,值得表扬、可喜可贺的!而混淆高阶智能驾驶概念,把最基础入门级的智能驾驶辅助说成高阶智驾,是不合适的呵!”
华为与比亚迪在智驾领域存在着微妙的竞合关系。双方在方程豹等品牌上有合作,但比亚迪通过自研将智驾成本压缩至华为难以企及的低价区间,有可能会威胁到华为智驾系统在高阶市场的技术溢价。
毕竟,比亚迪依托数百万辆L2级车辆积累的海量数据以及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正试图以规模效应改写智驾规则。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表态则是一贯的务实而强硬。他强调“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呼吁行业关注高频出行场景的真实需求与安全底线。长城CGO李瑞峰紧随其后,以“期货和现货是两回事”的犀利言辞,直指部分车企可能过度承诺技术落地能力。
对于长城来说,目前已与元戎启行、大疆车载等展开智驾领域的合作,但其能否与比亚迪的“闪电战”相匹敌,还要等待观察。
相比之下,新势力阵营的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公开欢迎头部车企加入智驾普及行列,称这是“科技平权的开始”,这一表态的背后,小鹏汽车已计划在今年二季度交付的MONAM03Max车型上全系标配城市NGP功能,试图通过技术差异化巩固其“自动驾驶技术标签”。
这种既联合又对抗的立场,揭示了新势力在比亚迪掀起的普及浪潮中的生存逻辑,既要借势扩大智驾市场基数,又需以更高阶功能维持品牌护城河。
与此同时,零跑、广汽埃安等品牌也纷纷宣布将激光雷达、端到端方案下探至15万级市场,行业呈现“低价普及”与“技术攀峰”双线并进的格局。
比亚迪点燃的这场智驾革命,本质上是汽车产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的临界点之争。余承东代表的“技术至上派”与王传福倡导的“规模普惠派”,折射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前者以高阶功能定义用户体验,后者以成本控制推动技术下沉。
而魏建军的“实践论”与何小鹏的“平权说”,则分别代表了传统车企的审慎与新势力的灵活应变。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的“杀手锏”不仅在于硬件下放,如7万元级车型搭载三目视觉与29枚传感器,更在于其海量保有量下的车云数据构建的迭代优势,这使得“越用越聪明”的智驾系统可能形成马太效应,进一步挤压对手的生存空间。
当智驾从“加分项”变为“入场券”,行业的竞争维度已悄然改变。比亚迪的“掀桌式”策略,迫使所有玩家重新计算成本、技术与用户价值的三角关系。2025年的车市,注定要在价格战的硝烟与智驾技术的迭代中,演变成新一轮产业变迁的剧本。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car/729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