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央视两次点名于和伟。
没炒作、没话题,他却成了官媒口中的“标准答案”。
一个沉默三十年的演员,终于用实力让所有人看见了他。
01
28岁那年,于和伟才第一次踏进电视剧组的大门。
当时他演的是《曹操》里的荀彧,戏份不多,但他拍得很认真。
那时候的他,已经熬过了人生最拮据的一段。
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普通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三岁时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九个子女长大。
家里条件拮据,学费全靠哥哥姐姐东拼西凑,他的姐姐甚至卖掉了自己孩子的钢琴,只为支持弟弟完成学业。
于和伟不负众望,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考入上戏上他在抚顺话剧团上班,靠着最基础的舞台剧磨练演技,也是在那时候,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宋林静。
宋林静出身舞蹈团,比他更早有工作、有收入,却始终默默支持丈夫的选择。
在他事业最低谷时,她不仅承担起家庭经济重担,还拿出积蓄帮他交学费,照顾他年迈的母亲,把日子一点点撑了下来。
演艺路上,于和伟走得格外慢。
他花了整整12年才熬出头,从龙套跑到配角,再到一部部正剧里的主角。
他的成名没有一夜爆红的戏码,只有一个又一个角色的积累。
《大宅门2》里的白占安,台词没几句;《历史的天空》里的万古碑,观众一转头就忘了。
《搭错车》、《大宅门》……几乎没有一个角色是正儿八经的主角。
可他从不抱怨。
演得少,他就自己加戏,把人物小传写满整本笔记本,在剧组一个人琢磨情绪走向、说话语气、眼神走位。
别人拍完收工聊天,他一个人找个角落看剧本。
这种生活一过就是十多年。
熬到后来,他也开始动摇,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路。
某次剧组开出日薪200元,他什么都没想,直接接了下来。
拍完那部戏他没说感谢,也没说要坚持梦想,他只对自己说,这辈子,还是得演戏。
这句轻描淡写的自我安慰,成了他往后几十年的执念。
02
《沉默的荣耀》播出后,于和伟突然成了官媒最频繁提及的演员。
人民日报三天四次点名,央视八套、一套联播,评论几乎一边倒地盛赞。
没有炒作,只是角色立住了,戏演扎实了。
于和伟饰演的吴石,是一个为国家牺牲的烈士。
很多观众说,那场他脱帽、松领带、低头的一幕,看哭了。
没有一句台词,整段静默,用颤抖的指尖和隐忍的眼神,把军人的使命与悲壮诠释得入骨。
演完这部戏,他专门去了北京福田公墓,给烈士敬了一束花。
很多网友说,他们是第一次知道吴石的名字。
也正是从那天起,吴将军的牺牲,不再只是教科书上一页干巴巴的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真正值得铭记的存在。
人民日报引用的那句台词“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成为剧中最动人的瞬间。
那不是一句台词,而是信仰。
是家国情怀,也是一位老戏骨把文字演成温度的功力。
这场密集官媒点名,显然不是偶然。
它释放出的信号极其明确。
流量、粉丝、红毯、话题,这几年几乎霸占了娱乐圈的关键词。
多少艺人没作品,却能常年霸榜热搜;多少人靠着衣品造型混成“演技派”。
甚至连一些“影帝影后”的名头,都是通稿堆出来的。
拍戏只当副业,剪辑靠滤镜,台词靠配音,连剧组都默认不会背词是常态。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热闹归热闹,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有几个?
现在终于轮到“真东西”上桌了。
正向题材与实打实的演技才是下一个时代的主角。
于和伟从来不是流量型演员。
没有团队炒作,没有人设营销,接戏也挑得极严。
《觉醒年代》的陈独秀、《沉默的荣耀》的吴石,都是足够沉重、需要演员下真功夫的角色。
他扮演这些角色,不是站在前辈的功绩上,而是钻进他们原本的生活去呼吸、去理解、去活出他们的信念。
不是模仿,而是复活角色,这才是真正的演技。
03
人民日报频频点名于和伟,央视连续报道,不止因为他戏演得好,还有他身上的社会价值。
于和伟在一次采访中说:你在这个国家,这片土地上,身为公众人物,最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贡献。
这句发自肺腑的话,不用包装也能打动人。
一个演员能走到被官方视为社会担当”的位置,那就是对娱乐圈的再定位。
所谓“作品质感”。
于和伟的戏没有热搜制造机,没有提前预热、千万预约、平台霸榜。
可播出当天,收视率直接破4%,观众一集接一集地追,甚至不敢快进。
为什么?因为戏里有东西。
人物的眼神、姿态、情绪走线,全是演出来的。
不靠剪辑、靠表演,这就是作品该有的质感。
市场已经开始回归。
观众开始重新审视什么才是好演员。
那些刷热度、抢C位、靠脸过活的人,未来可能真的走不远了。
很多年前,张艺谋曾经公开说过,于和伟是中国最好的演员,没有之一。
当时还有人以为是场面话。
结果他又加了一句:他的反派,比现在你们吹爆的高启强,更有层次感。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
张艺谋拍《坚如磐石》时,于和伟演的是反派。
有一场戏他即兴整理袖口,张艺谋当场拍手叫好。
他们都看见了。
看见一个踏实拍戏、不折腾、不浮躁、不靠包装,却能靠一场戏征服全国观众的老戏骨,终于在这个时代翻红。
写在结尾
于和伟不靠惊喜出圈,更不靠话题翻红。
他靠的是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一个个角色里透出的诚意、一次次不张扬却铿锵有力的作品积累。
央视在不到24小时内两次点名他,是因为这个时代终于看见了他这样的好演员。
也期待于和伟的下一部作品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部分参考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7858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