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55岁特级教师给年轻家长十条警示(“双减”让80后90后父母更焦虑)

越是年轻的家长,越有教育焦虑症。

“双减”本来是为孩子和家长减负,可没曾想,让年轻的80后90后父母们更加焦虑了。

因为“双减”之后,学校的考试,测验等强化训练大幅度减少,课外活动大幅度增长;然而知识都是靠考试刷题和不断地重复巩固才能掌握的。所以,这就客观上造成很多孩子的成绩大幅度下滑,而且玩心更重了!考试不打分只打等级,也让孩子们的心理逐渐麻痹!

80后90后一代,都是从考试的丛林里熬出来的,他们非常明白成绩,分数对一个人一生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他们也知道,虽然双减,但很多家长依然在背后默默地让孩子上大量的私教课业补习班,艺体培训班。

他们越来越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双减的大潮下,在人生的马拉松竞争中提前出局…….

(二)

————————————————

今天的年轻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为何如此焦虑呢?笔者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年轻父母教育焦虑的第一个原因:孩子太少太金贵

40后,50后,60后,他们都有至少三个兄弟姐妹,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饭都吃不饱,衣不蔽体,书籍稀缺,又遇到很多政治运动,那个年代的家长们自顾不暇,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加上子女众多,哪儿有那么多精力管孩子,哪儿有那么好的经济条件来供孩子进行“精英教育”?以放养的模式,自生自灭,能够活出来不夭折,能够识些字,就已经很幸运了。事实上,他们那个时代的人,今天不也是国家的栋梁,不也在他们的努力下,让国家实现了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

今天的80后,90后父母,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顶多两个孩子。所谓物以稀为贵,孩子少了,关注的点自然就聚焦了。时代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也没有政治动荡,年轻人们除了上点班,没其他正事儿可干,所以,更多的关注点也就落到了孩子的身上。

关注意味着投入,投入越多,关注度越高,心越为之系。过分的关注,过多的投入,但孩子并没有如家长所期盼中那样成长为“精英”、“神童”,于是父母心理的巨大落差油然而生。

因此,所谓教育的焦虑,就是父母的高投入并没有得到高回报的不甘!

年轻父母教育焦虑的第二个原因:“出名要趁早”的囚徒困境

“出名要趁早”,“识字要趁早”“报班要趁早”“出国要趁早”,总之“凡事要趁早”;所有家长都有共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既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也不能输在长跑途中,更不能输在终点线上。

家长们也不想想,你家孩子要趁早,别人家孩子想要更早;你家孩子在起跑线上“抢跑”“偷跑”,别人家孩子想要跑得更早、更快。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陷入一种类似“囚徒困境”的恶性循环。

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快一点”,这样就在客观上,让孩子的竞争变成了父母间的“暗战”!无数的家长加入到暗战的洪流,于是,局面就不可控了,不可控的局面,就形成了一种“赶超”的文化氛围和时代诉求。

事实上,任何人的发展,本来就遵循自身的规律,有的孩子早慧,有的孩子开窍晚,有的孩子本身就是天才,有的孩子一辈子都是榆木疙瘩二傻子——这些,都不能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路径,而这个路径,本身与孩子的天分和喜好有关。无论是否参与竞争,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上天留给他的一扇求生的窗和发展的路。

但是,所有的家长们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的意识里,自己的孩子就是不可替代的,就是一定会超越所有同龄人的天才,就是一定会在竞争中取胜的“神童”。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巨大的精力,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来介入这场看起来关乎孩子未来成长路径的竞争。当所有的家长都入场时,所有人的努力都只是提高了竞争的残酷程度和竞争成本,提高了孩子的负重程度和家长的辛苦程度,实质上,大家依然在同一起跑线上!

这个道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

最开始,甲、乙、丙三个孩子都没有参加奥数培训班,三个孩子在参加奥数比赛时,他们的成绩是:甲孩子80分,乙孩子75分,丙孩子70分。

后来,甲孩子的家长为了甲孩子能够和乙丙两孩子拉出差距档次,于是花费了1万元参加了奥数培训班,乙、丙两孩子看见甲参加了奥数培训班,自然不甘落后,也各花费了1万元参加了奥数培训班。

于是,在各自参加培训班后,三个孩子的奥数比赛成绩是:甲孩子85分,乙孩子80分,丙孩子75分

——事实上,因为大家都提高了投入成本和竞争门槛,让甲方父母想要远远超越乙丙的意图并没有如期实现,于是,甲方父母开始焦虑,进行了新一轮更大的投入。同时,只要甲方父母有更大的动作,不甘落后,甚至想反超甲方孩子的乙丙父母一定会跟进投入或者以超过甲方的投入力度进行投入最后的结果是:甲乙丙三方父母投入巨大,甲乙丙三个孩子奔走于补习班不堪重负,但他们之间的最终竞争排序,依然是最初始状态下的排序,根本无法拉开差距!

想让自己的孩子远远甩开同龄的孩子!——这一竞争无限循环,就是当今父母教育焦虑的根源!

(三)

————————————————

笔者近日结识并拜访了一位已经在国内重点高中执教30多年的55岁特级教师,和他请教了很多问题,聊了很长时间。结合他几十年从教经历,对社会的预判,对教育行业的深谙,对人生的思考,我整理了一些东西分享给有缘人。

下面的内容,就是一个55岁特级职称教师给年轻的80后90后家长们的十条警示。

特级教师警示第一条:分清无用培训和有用培训,杜绝无用培训

孩子五音不全,你去给他报乐器培训班?

孩子肢体僵硬死板,你去给她报舞蹈培训班?

孩子颇有绘画天分,对数学毫无兴趣,你却不给他报绘画班而去报奥数班?

培训班要上,但宁精勿滥。培训班要上,但要尊重孩子意愿,尽量避免过分功利化。

大量庞杂的培训班不一定让孩子有更好的表现,反而占据了孩子的所有自由时间,让孩子沦为家长摆布的木偶和培训班牟利的工具!

特级教师警示第二条:分清孩子需要的和父母需要的

对孩子终身有影响的只有两件事:品格和习惯。一切跟孩子的品格提高和习惯养成有关的,都是孩子需要的。比如拖拉,比如不爱动手,比如偷拿别人东西,这些事情,影响孩子未来,是孩子真正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纠正的。——这些东西,说到本质,都是“道”的问题,“道”影响一生。

而对孩子吹毛求疵,要求孩子反应能力必须快,背诵古诗必须多,做数独游戏必须牛,做心算口算必须好……..这些东西,说到本质,都是“术”的问题,“术”是一时之快,对终生影响的权重很小,家长要求孩子掌握更多的“术”,其实里面隐含着家长对未来的预判,本质上是家长需要的。

特级教师警示第三条:勿将自己的虚荣攀比欲强加给孩子

人家孩子考了100分,你非逼着自己的孩子考100分。考了100分,就真的标志着孩子有好的未来吗?我看多半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吧。

人家孩子拿了作为竞赛奖,你的孩子没拿到,心里就不舒服,就开始逼着孩子进行高强度的写作训练,大概率也是家长的虚荣心,攀比心作祟。

——这些形式化,表面化,短期化,功利化的东西,对孩子的未来其实没啥大好处。

特级教师警示第四条:父亲和母亲教育理念不合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有的家庭,父亲主张事事不落人后,事事要争第一。而母亲要求不高,非常豁达。于是当父亲在孩子教育中因为没有达到他的期望而火冒三丈的时候,母亲往往会认为无法理解,并抵触丈夫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孩子就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里面摇摆,他不知道哪一种才是对的,渐渐产生人格分裂,甚至仇视严格的父亲。

有的家庭,母亲脾气大,急躁,经常失去耐性,把孩子的教育搞得火药味儿十足,但是父亲又特别温和,还经常在母亲面前给孩子护短,长此以往,孩子将无所适从,并在内心抵触母亲。

其实,现代家庭矛盾,有三分之一都是因为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性格,产生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这很正常,重要的是,父母双方必须私下协调一致,寻找双方能接受的平衡点,形成一致性的约束,这样教育孩子,会让他有比较稳定的参照和心理预判。更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特级教师警示第五条:家长应该把自己当普通人,也应该把孩子当孩子

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用成人的价值观,甚至用成功人士所宣扬的那些价值观来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很多观念和方法超过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能够接受的上限,硬生生地逼迫孩子接受那些成功人士的所谓普世价值观。

一方面家长期待着孩子向成功人士一样做事,一样思考。另一方面孩子无法理解家长的要求,无法适应家长的要求,因为,他们毕竟还是思维稚嫩,理解能力有限的孩子。

特级教师警示第六条:家长的核心着力点依然是发展自己的事业,为孩子铺路比逼孩子优秀的意义更大

很多富豪们,他们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孩子吗?他们有时间去和孩子计较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去吹毛求疵吗?——但事实上,他们的孩子依然牛逼闪闪。

因为,他们承袭的父辈的财富和父辈的资源,是普通人读个牛津大学,读个哈佛大学都换不来的。

牛B的父母,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努力发展自己,以自己的财富积累和人脉积累,以优秀的思维方式积累,优秀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积累,来为孩子做出示范,为孩子的将来铺路;而不是一天到晚陪着孩子上几个给人显摆的培训班,而不是一天到晚盯着孩子试卷上那几个红圈圈的分数!

在当下,拼爹已经不可避免。而且,拼爹的大战才刚刚打响。

你自己不行。你孩子将来就算再优秀,也不过是给他人打工的马仔而已!你自己牛逼,你孩子各方面一定都不会差到哪儿去。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特级教师警示第七条:孩子有自己的人生,父母越焦虑,对未来越失望

孩子注定不会沿着父母设计的路线走。因为父母的思维,局限在当下的时代。孩子几十年后面对的时代,与今天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颠覆今天的思维形态。

父母今天所有的强加,都会成为束缚孩子明天腾飞的绊脚石!

比如,在上一个时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反对孩子吸烟,饮酒,早恋,玩电脑游戏。

而事实上,当年背着父母干了这些事儿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依然是好好的!

当年违背父母意愿偷偷吸烟的孩子大多成了新媒体的运营者和文案创作的高手。

当年偷偷饮酒的孩子,今天大多在自主创业,或者成为包工头,土豪老板。

当年不顾一切早恋的孩子,现在早就成家立业,不至于成为不男不女的性别障碍者,也不至于三十好几年近四十还成不了家,找不到对象。

当年玩电脑游戏玩到翘课的孩子,也许已经成为游戏设计师或者职业网游人,过得很滋润。

不是所有的孩子将来都能成为企业家,成为官员,成为公务员,成为著名外科医生!

特级教师警示第八条:把自己的人生的理想和希望寄托给孩子的家长是最愚蠢、最无知、最自私的家长

曾经有一种很煽情的说法:父母那一代因为时代受限,很多愿望没能实现,希望耗尽自己一生的能量,点燃孩子奋斗的火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

姑且不去评判这种价值观的对于否,至少感觉很滑稽。

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生个孩子下来不是为了孩子,是为了自己!

如果以这种情感为教育孩子的基调,那这个孩子注定痛苦一生。因为,他从一出生就已经失去了思想上的自由。

特级教师警示第九条:教育的全部意义,是让孩子将来能够身心健康,自食其力,其他一切愿望皆是非分之想

有很多孩子,被父母的高压教育逼得很优秀,逼得他们不敢犯错,不愿犯错,事事争先进,时时抢第一。事实上,人生哪有那么多如意?哪儿有那么多成功的鲜花和掌声。每一个人都有跌下神坛的一天,都有走背运的时候。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听到,某某名校的孩子杀人了,跳楼了,割腕了、过劳死了、患绝症了’…..
我们不难发现,越是优秀的孩子,越容易走极端。因为过分强调自己优秀,时时以争优秀来激励自己的人,本质上都已经是病态!他们何时发病,只差一个契机!

一个人无论如何优秀,当他的优秀信念坍塌的那一刻,也就离坟墓不远了。

特级教师警示第十条:孩子对家庭的意义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30年后,孩子存在的唯一意义是“基因传承”

在过去,父母养孩子的小,孩子大了养父母的老——这是一种绝对互助的依存关系,是有价值的。

在现在,父母养孩子的时候,孩子大了是父母的一份情感寄托,是父母生命更完整的一个实现途径。

父母与孩子,纽带是血缘,桥梁是情感,孩子的意义是孩子将来能多陪陪老去的父母。

在未来,父母养孩子,是一种社会任务,如果都不生孩子,民族将面临灭种(类似今天的日本)。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回归到动物态的本质:基因传承。父母对孩子在情感,养老方面的期待和寄托,会完全由大量的企业机构和庞大的养老产业替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如父母与护工之间的关系亲密。孩子,在一个发达的经济形态下,顶多是父母生命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过客而已!

以上就是爱惜日网»“双减”让80后90后父母更焦虑,55岁特级教师给年轻家长十条警示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职上职下

声明:本文由爱惜日网/爱惜日号作者编辑发布,更多技术关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3211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