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用户投稿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哪两类(议论文的论据是什么)

和谐

★道理论据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议论文的论据分为哪两类(议论文的论据是什么)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孙中山

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真正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的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于丹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法)罗曼·罗兰

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德)马克思

★事实论据

◎和谐促进繁荣

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使原本遥远、陌生的国度之间有了广泛、深入的经贸科技交流,使人们对古代各国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它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艺术的和谐美

丁绍光是旅美画家,他的画以和谐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觉得从哲学、文艺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和谐是重要的,这也是现在的世界所欠缺的。

丁绍光也曾画过反映内心冲突的画,但那是在年轻时候,到国外后,他觉得世界缺少和谐,所以从此以和谐为主题作画。他会选择一些永恒性的题材,如母爱父爱、人性、人与自然的爱,这些本身不受空间、民族、时间的局限,而且还带有中国色彩。这些都是不同人、不同民族都可以得到共鸣的,是人类共同的想法,这样的艺术才可能永存。

◎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2005年的“五一”当天,庐山雨后放晴,云蒸雾绕,变幻莫测的绮丽景色令中外游客惊叹。一位来自上海的老人黄明游完锦绣谷后,感慨万分地告诉记者:“庐山太美了,不仅自然风光很美,而且旅途环境也非常好,秩序井然,美丽清洁,在这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们在庐山各景区看到,交警在忙碌地指挥交通,秩序井然,各景区看不到烟蒂、矿泉水瓶等垃圾,整个庐山呈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庐山管理局党委、管理局的同志说,庐山实施了“煤改电、油改电”工程,实现了“无烟山”目标,垃圾袋装率和上门收集率都达100%。自然环境变美了,庐山的人文环境也在不断提升,“诚信服务行动”、“游客满意就是我的幸福”、“万人诚信宣誓”等活动,规范了导游、营运司机、餐饮服务人员等的行为,使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中外游客在庐山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据统计,“五一”当天,庐山接待游客1.38万人,同比增长3%。

◎维护全局的和谐

◎张纯如:为和谐扛起民族的责任

◎曾几何时,战争的阴霾弥漫在原本应该阳光灿烂的天空。我们痛心地看到,在伊拉克的广袤土地上,原本应该是工厂林立的大地,却被星罗棋布的弹坑所代替;那些原本应该天真活泼的儿童,此时却衣不蔽体地睁大无辜的双眼,可怜巴巴地伸出双手,祈求一点儿果腹的食物。曾几何时,恐怖分子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11”灾难。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客机呼啸着一头扎进世贸大厦的时候,有谁不感到阵阵的心悸呢?人们双手合十在祈祷,祈祷苍天还给人们一个和谐安宁的世界。

◎鲜花,因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鲜润;天空,因有了白云的打扫,才显得静穆、安详;大地,因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而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不也是因为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和谐吗?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喜春三月,精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干红总是存”,本来万物都是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纭,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意蕴深厚……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之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多少求索中的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n/15114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