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马菁毓,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馆员,长期从事金属、陶瓷和竹木漆器等方面的文物保护科研工作,在出水陶瓷、金属文物,南方潮湿环境下高度腐蚀与矿化金属文物以及室外大型金属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参与编制保护修复方案60余份,修复一级文物50余件,实施保护修复项目20余项,获批发明专利2项。

马菁毓仔细观看铜立鹤。新京报记者郭延冰摄
一尊铜立鹤被小心翼翼从囊匣里取出来。鹤身通体发黑,泛着光亮。鹤首朝一侧歪着,两条干瘦的腿杵在铜底座上,像镊子般细长的嘴也微微张开。五年前,这只鹤可没这么神气,它双腿折断,羽翼粘连,还染上了一身“皮肤病”。
马菁毓望着手里的鹤出神。她戴着白手套,轻抚那清晰可见的羽翼纹饰——这铜鹤在她的巧手下“起死回生”。
铜立鹤收藏在天坛的文物库房里,自2020年修复送回之后,这是马菁毓第二次见到它。像是大夫给病人做了次体检,马菁毓端详许久,对铜鹤的现存状况表示满意。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外东侧,是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场所,天坛拥有大量珍贵的祭祀文物。例如铜立鹤,它是祭天仪式中极其重要的礼器,作为沟通天地的神圣媒介,有祥瑞之意。
为了让这些青铜器保存好,几年前,天坛公园管理处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决定联手为文物“治病”,开展“天坛公园藏青铜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所副所长马菁毓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
为铜立鹤“治腿”祛病
青铜器修复不是个轻松的手艺活儿。一堆残损破败的物件摆在面前,文物专家也会头疼。他们要利用多种工艺技术及物理、化学知识对已损伤的器物进行修整,努力恢复它们的面貌,展示其原有的风采。
天坛文物库房有一对铜立鹤,一只保存完好,一只需要修复。马菁毓手上的这尊立鹤就是修复好的。别看它现在这么优雅神气地站着,当时修复它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保证其稳定性。
作为技术性很强的一份工作,青铜器修复首先要求专家们对原器作细致观察和了解,必要时还需用仪器检测。马菁毓说,和医治病人差不多,“疗救”一件器物前,得知道它的破碎状况、时代特点、腐蚀程度、花纹特征等信息。
获取这些信息需要一些科学检测手段。文物专家通过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扫描电镜-能谱、激光拉曼光谱、X光探伤等为文物“体检”,有助于明确文物成分、病害成因及病害程度,从而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以及具体结构。
摸清底细后,再制订出周密的修复方案。整形、补配、焊接、粘接、去锈、作旧这些工序,则根据文物自身情况,有序上场,发挥作用。
第一次见到铜立鹤时,马菁毓就得出结论,这立鹤双腿残断,若仅采用传统方法去修,难以保证立鹤双腿的支撑力,可能还会导致鹤身重心不稳,无法站立。
“以前这铜立鹤可没现在看着这么干净油亮。双腿锈蚀、矿化严重。”马菁毓说,他们采用了一种粘焊结合方法,在断裂处内部还加了一层碳纤维增强结构,来确保双腿的支撑力。
在清洗阶段,纹饰内的沉积物也是个大麻烦。它们不仅影响美观,还掩盖住了文物的重要信息,使用一般的物理方法清洗虽操作简单,但稍有不慎就会在文物表面留下痕迹甚至损伤重要信息,一般的化学方法虽不伤害纹饰,但清洗剂有可能透过表层渗入青铜胎体,若清洗不彻底则会再次留下腐蚀的隐患。
马菁毓告诉新京报记者,在这次修复中,他们用了一种凝胶。该凝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化学清洗剂的溶解性能、挥发速度和可控性,不伤害文物本体,又有良好的清洗效果,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马菁毓在展厅观看她修复的斋戒铜人。新京报记者郭延冰摄
给斋戒铜人像重装基座
除了铜立鹤外,让马菁毓印象深刻的还有她修复的两件清斋戒铜人像。这两件铜人像也是天坛文物库中的珍品。
天坛常设的文物展上,展示了天坛馆藏祭器,包括清代举行祀典时陈设于正位、配位笾豆案上的登、豆、簋(guǐ)、簠(fǔ)、篚(fěi)等。这些物件器形端正,色彩典雅,表达了对天地、自然、先人的理解和敬意。
有三件清斋戒铜人像如今也摆放在展柜里。他们立像戴冠,左手向胸,右手平抬向上,作抱持状,脚下还有方形底座。据记载,斋戒铜人像在清代有三种装束形象,据传一为唐朝宰相魏征像,一为明初乐官冷谦像,另一为明朝刚炳像。三人在历史上均以刚直敢谏著称。
马菁毓介绍,斋戒铜人最早出现在明太祖时期,大祀前,礼部官要在皇帝斋戒处安设手执斋戒牌的铜人,以便提醒皇帝斋戒。“我修复的是冷谦像和刚炳像。修复前的斋戒铜人冷谦像构件残缺,也没了斋戒牌,整体结构不稳定,表面还有大量污垢和局部锈蚀。”
冷谦像是清代祭祀斋戒制度的重要实物见证,其形象融入了多方元素,具有极高的礼制与文化研究价值。冷谦像原双脚各有基座,以榫卯结构固定,修复时已缺失其一。
修复文物,材质认知非常关键。马菁毓介绍,最初汉地造像材质沿袭了中国传统青铜器的含锡合金青铜。从元朝后期开始,随着制作水平的提高,人造黄铜逐渐取代天然鍮石,成为皇家铜造像的材料,并开始在造像中有计划地加入锌。
到了清代,宫廷造像延续了之前朝代的造像合金工艺,由于增加了锌,清代的合金铜材质更加致密厚重,比传统青铜具有更高的耐腐蚀性,也比青铜具有更大的韧性而不容易断裂,缺点是比黄铜容易氧化,氧化后表面色泽发黑。
在修复冷谦像时,马菁毓所用的修复材料也与传统青铜修复材料有所区别,更具有针对性。他们依据现存基座的形制与纹饰进行了复原,并增加了配重,保证两个基座的重量相近,使得立像整体稳定。
“此次保护修复不仅是外观上的修复,更是一次对文物生命力的延续。”在马菁毓看来,它们作为天坛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生动展现了中华祭天文化的深邃与礼仪精神的庄重,更是中华礼制文明、工艺美学和精神信仰的活的传承。
马菁毓感慨,如今在天坛公园内,这些文物向公众无声讲述着中国古代科技、艺术与礼制相交融的辉煌故事,让文化遗产真正实现“活”在当下、传于未来。而这也正是文物专家们在新时代推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切实实践。
新京报记者张建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851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