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临平新城特色小镇建设再谱新篇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陆宇岑

近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发布了2025年特色小镇年度评估结果和第八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临平艺尚小镇再度获评命名小镇“优秀”等次,这也是自小镇创建以来第5次获考核优秀等次。中国(杭州)算力小镇成功入选省级第八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临平艺尚小镇

《焕新四街区,艺尚新图景》李盛韬摄

作为浙江省首批省级特色小镇,艺尚小镇以时尚产业为核心,从一片平地到汇聚5400余家企业、18000余名时尚从业者、3000余名原创设计师的中国时尚产业新高地。它的魔力正在于:让每个创意都能找到落地的土壤,让每个梦想都能借势生长。

资源枢纽

站在小镇,触达全球

“从艺尚出发,15分钟到杭州东站,最快40分钟到上海虹桥,下午和米兰的供应商视频会议,晚上就能在小镇的国际秀场接待巴黎的买手——这就是我们选择这里的原因。”某服装品牌负责人的话,道破了艺尚小镇的“枢纽价值”。

作为长三角“三铁汇聚”的节点(高铁、城际铁路、地铁无缝衔接),艺尚小镇的区位优势不仅是通勤便利,更意味着“全球资源的快速触达”。

这里是中国服装・杭州大会、亚洲时尚联合会中国大会的永久会址,每年有40余个国家的设计师、买手、机构代表涌入:秘鲁时尚展带来南美面料,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考察设计理念,法国研学之旅更是直接把巴黎的时尚教育资源引入了艺尚小镇。

这里的时尚资源整合力更是惊人:与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共建的人才通道,让企业能“家门口”招到设计、电商、新媒体等专业人才;中国服装科技创新研究院落地后,AI打版、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能第一时间在企业试点;小镇运营团队还会定期组织企业“走出去”——去深圳看供应链展,去广州学直播运营,去上海对标国际品牌的陈列逻辑。

中国服装科技创新研究院李盛韬摄

对入驻企业而言,在艺尚从来不是困在小镇,而是以这里为支点,轻松撬动全球时尚资源。

产业生态

300米闭环,高效链接

艺尚小镇以服装产业为核心,辐射配饰、美妆、箱包、家居等多元时尚业态,形成了从“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链路闭环。在4.92平方公里的“一中心四街区”内,伊芙丽、INXX、芭蒂娜等头部品牌总部扎根于此,大喜自制、从轻、KSSS等新锐品牌在此孵化,面料商、版房、电商服务商等星罗棋布。

对企业而言,“300米内找到产业链上的所有伙伴”不是夸张——前店后厂的物理距离,让沟通成本降到最低,让创意从图纸到货架的周期缩短一半。

更难得的是产业集群带来的创新效应。当加拿大设计师的极简理念遇上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的非遗技艺,当电商品牌的流量思维碰撞传统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经验,跨界创新在这里成了常态。就像内衣品牌“从轻”创始人潇洒说的:“小镇就像私董会,遇到经营问题,出门5分钟就能在邻居前辈那里找到解决方案。”

政策支持

精准扶持,轻装上阵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护航。临平针对企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不断完善政策供给体系,打出了一套又强又准的“组合拳”,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对于初创期和中小型企业,通过提供项目资助、场地租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降低运营成本,助力其快速成长。对于成长型和领军型企业,鼓励其承担国家及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并对获得国家级、省级认定的平台给予配套奖励。

这些政策不是“纸上福利”,而是由专人对接的“落地服务”,企业只需专注创意,其余的“杂事”有小镇团队兜底。

更贴心的还有“定制化服务”:针对电商品牌,小镇会定期组织抖音沙龙、直播合规培训;针对传统企业,有数字化转型专题会;针对设计师品牌,会对接秀场资源和买手渠道。就像店家科技CEO龙井说的:“小镇的服务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你缺什么,小镇就给你补什么。这里就是最好的风水场。”

场景赋能

边界交融,自在生长

在艺尚小镇,工作与生活没有截然的分界线。清晨在东湖公园散步可能激发设计灵感,上午在国际秀场参加新品订货会,午后的咖啡馆里,创意总监、面料商、运营团队自由交流。

这里的每个空间都浸润着时尚气息:时尚文化街区的橱窗预告下一波潮流;历史街区的斑驳砖墙与新锐设计师工作室奇妙共生;连东湖公园的亲水平台都可能变身即兴秀场。

当工作场景被艺术、自然、生活包裹,创意便挣脱了格子间的束缚,有了“自在生长”的松弛与温度。

《莫奈花园》唐方校摄

艺尚小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商业模式,让自然成为商业的基底。消费者不再遵循固定路线,而是在自然和商业交错的空间中随意探索,形成多元化的消费结构。

小镇商家还发展出“候鸟式经营”模式,随自然节奏调整商业策略。春天店铺变身“春日花园”,夏天转向“新中式国潮风”,在艺尚小镇,自然场景早已不是商业的背景板,而是深深扎进商业肌理里,陪着它一起生长进化。

十年光阴流转,艺尚小镇的年轮已画满10圈,未来,这片产业森林将继续向下扎根、向上共生,书写更多“十年树木,百企成林”的传奇。临平新城也将以艺尚小镇为重要载体,凭借所积蓄的时尚能量走出中国、迈向世界。

中国(杭州)算力小镇

当杭州高水平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目标与“算力即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座承载着“算力强省”使命的创新地标——中国(杭州)算力小镇,在杭州临平这片数字经济沃土上拔地而起。这座全国首个以“算力”命名、长三角唯一以“算力”为产业导向的小镇,不仅是算力经济的创新高地,也是数字产业的集聚磁场,更是协同发展的示范标杆。

枢纽要地

多元赋能,向新提质

位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三廊交汇”的黄金节点,中国(杭州)算力小镇立足区位优势,构筑起链接沪杭、辐射长三角的算力产业枢纽。

这里是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交通中枢”——绕城高速、沪杭高速等“一绕三射”高速路网纵横交错,2条高铁、4条地铁、2条城际线编织成“八铁交汇”的轨道交通网,40分钟直抵上海虹桥,1小时串联南京、杭州、苏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四通八达的交通动脉,让创新要素如活水般奔涌,丰富的资源在跨区域间高效流动。

这片“枢纽要地”正以区位优势为笔、算力赋能为墨,在数字经济画卷上勾勒出协同发展的生动图景。

智领新程

构建算力产业协同体系

当算力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算力小镇以“智领新程”的魄力,树起产业协同的标杆。作为杭州“智能物联”万亿产业生态圈的战略节点,小镇以国家、省、市三级政策红利为“导航仪”,以重大算力设施为“动力源”,构建起从基础设施到产业转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如磁石般吸引创新要素向“算力磁场”集聚。

截至目前,小镇企业总量突破25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与中小企业形成“塔基-塔尖”协同发展格局,省级研发机构、雏鹰企业、市级准独角兽等创新载体如群星拱月,构筑起活力迸发的产业生态圈。

聚焦“芯片设计+人工智能”赛道,小镇匠心锻造“数、算、模、用”四位一体的产业生态体系,立志在全球算力产业版图上标注“中国坐标”。临平区以“硬核基建”筑牢发展根基:智能算力已达3000P,两大数据中心拔地而起,30万余台机架的规划布局勾勒出数字经济的“钢筋铁骨”;全国首个通信行业数据要素协同创新中心——杭州数据要素运营中心(中国数谷·临平)在此落地,以五大核心模块构建数据要素“良田沃土”,让数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着力探索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新路径。

▲杭州数据要素运营中心

在空间演进上,小镇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持续激活发展能级:规划面积约0.16平方公里的先行启动区“起笔破题”,搭建政策、资本、平台、活动协同支撑体系;规划面积约1平方公里的总部区“聚势成峰”,瞄准头部企业打造产业“脊梁”;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产业拓展区与中交集团携手打造数智产业园,为算力与产业深度融合预留未来空间。这一系统化的升级路径,不断推动算力产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跃升”。

产业政策

全链赋能企业成长

政策的温度,在于精准滴灌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在产业政策维度,算力小镇构建起贯穿企业萌芽、成长、壮大各阶段的“生态赋能链”。

杭州临平区、图灵研究院等多方联合发起成立了总规模4亿元的算力产业基金,目标打造兼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算力产业链。为加快产业生态建设,算力小镇还开展了中国(杭州)算力小镇项目评审,获得项目评审的企业可以获得最高按每年实际租金的90%,享受三年内最高1000平方米的租金补助,按每年实际发生研发费用的30%,享受三年内最高600万元的研发补助等多元的支持政策。

实际上,算力小镇对于产业的政策支持是常态化的,通过持续性的“浇灌”支持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动力。高达300万元的大模型开发研发经费补贴、一年最高200万元的算力券补贴……提到算力主导产业基金给企业入驻的“见面礼”,杭州智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宁认为,“对于科技型初创企业来讲,最重要的就在于早期有怎样的政策支持,而且要能够及时兑现。算力小镇在资金、政策扶持上兑现非常及时,可谓是‘雪中送炭’。”

▲算力小镇企业服务中心

浙江昊梦科技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心理健康检测领域。在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宋金梁看来,选择入驻算力小镇一方面是看中了以算力为主导的产业生态与企业发展定位一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算力小镇提供的许多配套政策都能为入驻企业提供助力。此外,算力小镇专门打造了“企业走访工具箱”和“政策服务机器人”两款神器,前者可以实时采集企业的需求,以便量身定制清晰精准的培育计划;后者则能随时对企业进行“政策体检”,利用“政策图谱”精准匹配政策信息,在线提供个性化的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服务。通过种种举措,算力小镇持续为企业成长护航,为产业发展赋能。

人才政策

共筑算力产业新未来

眼下,算力小镇以“人才强镇”为战略支点,构建起覆盖住房保障、生活补贴、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全生命周期的人才支持体系,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生态高地。

在关切最为集中的住房安居方面,政策提供了梯度化的保障措施,给予最高200万元购房补贴,为扎根区域发展的顶尖人才解决置业后顾之忧。目前,首批868套人才公寓以“拎包入住”的标准开放,配套的“算力子女教育专线”解决了技术人才的后顾之忧。

生活保障方面,政策对青年人才给予重点倾斜。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每户每年可享受1万元的租房补贴,最长补助3年。职业发展支持上,政策着力构建工程师成长通道。对新引进或新取证的副高级、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作满1年后分别给予每年1万元、2万元的工作津贴,最长补助3年。

此外,算力小镇设立的“亲才临驿站”,不定期举行的“算力人才节”等活动,进一步帮助算力人才高效对接政策、资金、空间等服务,助力人才成长、生态优化,让算力小镇成为“硬核创客”的引力场,并充分满足青年人才求职、社交、项目募资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在算力小镇,以一系列人才政策作为坚实的“后盾”,构建起引才、育才、留才的良性循环,全面实现算力小镇和人才的双向奔赴。

算力小镇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以破竹之势崛起,这不仅是一个特色小镇的传奇,更是中国算力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叙事。随着“全球一流算力产业创新区”目标的推进,算力小镇正以算力为支点,撬动着数字经济的星辰大海,在长三角这片创新沃土上,勾勒出未来产业的无限可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82718.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