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以“假装上班”为卖点的公司在网络上火了。图/红星新闻视频截图
只要交30元,就能在“高大上”的写字楼里上一天班。日前,据红星新闻等媒体报道,一些以“假装上班”为卖点的公司在网络上火了,很多人并不上班,但却愿意在这里表演上班,这种新奇的商业模式引发了公众关注。
据经营者透露,来“假装上班”的,有居家办公感到压抑者、有想来体验的自媒体博主、有创业者,也有暂时遇到职场困境的人。总之,可谓形形色色,怀抱各类目的的都有。
很多人或许曾把“假装上班”视为一种“伪装”——掩饰自己尚在找工作的事实。但从受访者的情况看,似乎并不全是这种状况,很多人渴望的其实是一种职场感,一种人与人的连接,一种“正经工作”的生活状态。
比如有自媒体博主,主要的工作是剪辑视频,但因为“期望和别人面对面交流”,所以选个地方来上班;有的是做网络销售,主要是个体户,但渴望“努力工作的氛围”,所以来了这里,等等。
可见这种“假装上班”,很多时候像是职场形态变化的一种过渡。在自由职业崛起的时代,一些新产生的工作形态,理论上足够灵活,已经并不需要一个“工位”。但是传统职场那种紧密的联结、专注的氛围,依然令人留恋,由此才出现了这种现象:他们在“传统”的职场,做着“新颖”的工作。
当然,这当中也有那些暂时职场失意、来这里寻求安慰的人。但这些,与其说是假装上班,毋宁说是一种认真生活——他们用一杯咖啡的价格,换取一整天的紧凑感;用自我设置的打卡,让身体记住早起的意义;用朝他人的点头和微笑,把自己从孤立的角落带回到人群之中。总之,人们用这样一种形式,让自己重新回到某种“秩序”之中,给自己充充电。
这种模式的火爆,也折射出一种新的生活哲学:工作场所不再只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性的场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互相激励的空间。这像一种返璞归真,哪怕在互联网上,人们常见年轻人对各种职场环境的吐槽,对工作压力的不满,但从心底里,很多年轻人依然认可劳动、工作的意义,将之视为人生价值的一部分,愿意保持一种向上的力量。
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对“假装上班”偶一为之尚可,但年轻人也需要明白,上班的氛围和节奏固然宝贵,可真正的职业成长依旧离不开实质性的任务、技能和成果。“假装”久了,如果缺乏目标感与推进力,容易陷入“温水”状态,既没有职场压力的驱动,也缺少成长的迫切感。如何从工作逻辑上,调试出一种成长的状态,或许才更为紧迫。
而对“假装上班”这种业务模式来说,能否行之长远也值得观察。比如据报道,当前不少“假装上班”还是基于闲置办公空间的共享模式,收费低、利润薄,或许难以维持可持续运营。一旦新鲜感褪去,如何长期运营就成了一个问题。
正如有专家建议的那样,在提供社交和氛围的同时,叠加职业培训、灵活就业撮合、创业孵化等更高价值的服务,才是它能否摆脱“噱头化”、维持长期运营的关键。此外,经营者也需进行一定的把关,避免共享空间沦为从事非法活动的场所。
归根到底,“假装上班”既是年轻人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也是共享经济在职场领域的探索。它能提供节奏与氛围,让人在灵活的工作形态、不确定的职业阶段中依然保持向上的姿态,进而成为当下年轻人主动创造生活价值的一种探索性表达。
撰稿/江城(媒体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6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