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航史趣谈(二十六)| 豺狼窝里建厂子

1965年,国营第150厂领导和职工一起挖沟建厂

1965年12月,厂长黄炳辉、政治部主任姜春芳带领职工坚杆拉线

1965年8月26日,国营第150厂(现中航工业龙飞)正式拉开了选址建厂的帷幕。根据党中央关于三线建设“靠山、隐蔽、分散”的六字方针,以及三线新建工厂要实行“小而分”“小而专”,进山、进沟、不占高产田、少占可耕地、不迁居民、便利居民的原则,厂址最终选在距安顺市37公里的镇宁县苗族布衣族自治县境内。这里是荒无人烟的大山沟,交通极不方便,当地老百姓称此地是“豺狼窝”、“鬼门关”,就连他们自己也是望而生畏,轻易不敢前往。

建厂初期,没有房子住,在厂长黄炳辉的带领下,职工们暂住在乡政府一个废弃的大仓库里。随着大批职工和当地民工陆续进厂,大仓库住不下了,于是工地指挥部决定职工与民工一起动手,盖起了工棚。简陋的茅草房,虽然既不挡风也不遮雨,但总算解决了住的问题,起码有了个晚间睡觉的窝了。

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为基建项目做准备,修路、运石、拉沙、挑三合土、砸石子等。不论是刮风下雨天,还是炎热的太阳天,大家紧张劳作,毫无怨言。好多职工砸石子时把手弄破了都坚持不下火线,每天劳动10小时以上,为了赶进度,有的人中午吃完饭也不休息,接着干。干完一天活本来就累,又满身臭汗,真想洗个澡好好睡一觉,可惜连个洗澡的地方也没有。

1965年12月,柴油发电机运进工地

职工们自己制砖

职工们在砸石子自制建筑材料

为加快建设速度,首先要解决供电的问题,于是工厂购进2台发电机,准备自己发电,一方面作为生产用电,另一方面也解决职工的生活照明。有了发电机,没有水也发不出电来。当时正赶上干旱季节,水源地距发电机房又远,怎么办?大家动脑筋、想办法,用人海战术,人们排成长队,用脸盆、水桶等工具,一人一人往下传,一盆一盆往前端,水用完了再接着端。总之,发电不能停下来,有了电就给开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职工们在架设通往工厂主要干道的丁旗桥

紧接着,就要解决设备安装问题。当时安装队还没有进厂,在厂的职工又都是外行,不懂安装设备的技术。眼巴巴地看着运到工厂的机床安装不上,不能使用,大家心里都很着急。这时黄炳辉厂长一声令下:全厂职工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安装设备,航空人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厂长的一番话,鼓舞了大家的斗志,说干就干,马上行动起来。大家拆箱的拆箱,打地坑的打地坑,机床到位后,还要装地脚螺栓、找平衡、灌水泥等。经过这样几道工序,一台设备就算装完了。别看工序不太多,可对不懂安装的人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由于厂房面积的限制,设备只能紧着急用的先装,第一批共安装了9台设备,基本做好了开工生产的准备。

开工生产的第一件产品,是飞机前起落架附件减摆器。承担生产任务的都是老厂过来的有经验技术熟练的老工人。开始时遇到的问题特别多,工具、量具、刀具不到位,工艺装备不齐全,从老厂带来的工艺装备不是缺这就是少那,给产品加工带来很多难题。困难再多也要一个一个地解决克服:这是领导对大家提出的要求。一想起为飞机早日上天做贡献,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年底前终于将产品造出来了。经老厂--国营松陵机械厂(现中航工业沈飞)产品试验检查完全合格,给以后的产品加工开了个好头。

如今的中航工业龙飞,早已从“豺狼窝”变成了现代化航空基地。但老一代航空人的“荒野求生式创业”,成了厂里最传奇的段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63015.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