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生活经验

及时语 | 过年,永远不过时!

新年前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2025年春节成为首个“非遗版”春节。但不可否认的是,坊间流传多年的“年味变淡论”仍在发酵,“过年没意思”是不少人的口头禅。

年味真是变淡了吗?过年,到底还有没有意思?

回溯中国人的过年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的心灵史诗。按照民俗学解释,最早的年出现在4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现在通行的春节习俗源于汉武帝时期,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十二生肖也是在汉代确立。

上古时期,古人通过天象判定时间,确立大地回春的节点,定为岁首。其间祭祀天地、祖先,驱邪避灾,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耕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基,作为最重要的节庆,年和农业密不可分。

根据《说文解字》,“年”字代表禾谷成熟。古代汉语中“年”字的写法,像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谷。当时,谷物一年一熟,年岁等同,也即代表丰收、富足。根据民间传说,“年”是一个凶猛的野兽,以食人充饥。后来一位神仙出面,让人们在家门口贴大红春联,并敲锣打鼓、燃放爆竹,成功吓阻了“年”。因此,春节寓意辞旧迎新、阖家团圆,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景。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中国人的年,不仅仅是一个节日,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更是一场传统习俗与现代元素交织的盛宴,一场心灵的洗礼和文化的传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新,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春节等传统节日得以体现和传承。

说到中国年,离不开中国红和中国结。过大年,到处是红灯笼、红对联、红福字、红包,处处春光处处红,与青山、白云和白雪相得益彰,给人喜庆、欢乐和暖意。中国结,作为中国传统年节的重要元素和符号,承载着团结、和谐与幸福吉祥,是中国人的心灵图景。

中国年,派生出来的祭祀文化、年货文化、团圆文化,无不源远流长。包饺子、拜年、闹花灯、舞龙灯……春节,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样貌和情感寄托。

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民俗活动已走进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

一言以蔽之,中国年是有文化、有寄托、有内涵、有意思的年。那么为何还有人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呢?

有人笑谈,如今的过年,50后、60后是“导演”,70后、80后是“剧务”,90后、00后是“演员”。但现状是:导演力不从心,剧务走神分心,演员漫不经心。

说到年味,每个人的看法都存在差异,这涉及到地域、民族、家庭和个体的不同,影响了对春节的认知。过去,物质匮乏营造的年味必然是浓重的、趋同的,而时代的演进、技术的进步、观念的改变,都会造成过年方式、形态和情绪价值的差异。

现实中,年轻人“整顿年味”“爆改春节”的各种行为,从餐桌主角的悄然变换,到家庭出游带来的春节主场大翻转,从线上拜年打通跨越时空的情感链接,到娱乐新体验创造出从“宅”到“动”的春节时光……这些新的过年场景,更加悦己、松弛,仍然是对传统年味的传承与创新。

对年味的创新,还体现在消费上。“四川你瞒得我好苦!”“河南老乡你们嘴真严啊……”这个春节,一张张“宝藏年货”地图火遍全网。四川阿坝州的大马士革玫瑰、雅安的鱼子酱;河南商丘的钻石、许昌的假发;安徽霍邱的鹅肥肝、合肥的新能源汽车等,纷纷从“隐藏款”走进“购物车”,一场消费狂欢就此拉开帷幕。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在移动互联的当下,过年还有什么意思?不管过年的形式如何演变,人际交往如何不同,开心过一个团圆、喜庆、热闹的新年,祈求一种富足、和美、幸福的新生活,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也更有意思。

祝各位新年大吉、万事胜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ngyan/727611.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