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荣耀Magic8系列的炸裂开新局,背后是在重构“技术护城河”

文 | 智能相对论

作者 | 佘凯文

2025年的智能手机行业,弥漫着一股“短期焦虑症”。

为抢占季度销量榜单,部分品牌将“迭代”异化为“换皮”,推出的新机仅调整配色与存储版本;为蹭AI热度,将未打磨成熟的“语音指令包装成智能体”;为压缩成本,放弃底层架构创新,依赖供应链“现成方案”拼凑产品。这些问题,正导致行业陷入“参数雷同、体验同质”的内卷漩涡。

尤其当AI成为行业最大的营销噱头,一个核心命题愈发清晰:AI时代的终端竞争,究竟是“短期概念炒作”的流量比拼,还是“长期价值创造”的耐力较量?

2025年3月荣耀阿尔法战略的发布,已然给出了方向。从“智能手机制造商”向“全球领先的AI终端生态公司”转型,拒绝路径依赖;而2025年10月15日的Magic8系列发布会,则以“AI自进化原生手机”、“MagicOS 10无界智联”、“ROBOT PHONE新物种”的三位一体落地,彻底揭开了答案,终端行业的未来,不在短期噱头的狂欢里,而在长期价值的深耕中。

从“研发投入”到“品牌升维”,看荣耀的可持续价值体系

荣耀Magic8系列的登场,不是一场孤立的产品发布,而是其长期主义战略的集中兑现,并重新定义了AI时代终端企业的生存逻辑。

1、研发不搞“短期冲刺”

研发投入的“短视化”是行业创新乏力的根源。

行业许多研发投入集中于外观设计、UI界面优化等“营销可见的功能”,而对端侧AI模型、系统底层架构、跨设备协同协议等“看不见却决定体验上限”的核心领域,却是不足。这也导致AI技术始终停留在“语音控制、图像识别”的初级阶段,无法突破“体验天花板”。

荣耀的选择截然相反,其公布的“五年投入100亿美元”阿尔法战略中,更偏向“非即时见效”的核心技术领域,目标直指AI时代的关键能力缺口。

在端侧AI模型领域,荣耀打造了“MagicVLM+MagicGUI”的双引擎组合。MagicVLM作为行业最强的端侧VLM大模型,它以超低功耗,实现了超高运行和检索效率,让手机运行更流畅,响应更迅速;自研的MagicGUI大模型则主动开源,向全球开发者共享GUI理解与自动化执行能力,推动AI生态从“封闭垄断”走向“开放共建”。

MagicOS 10的无界智联技术,更是研发长期主义的典型成果。为打破“数据孤岛、设备孤岛、服务孤岛”的行业顽疾,通过重构跨设备协同架构,最终实现“苹果搭子”到“全场景搭子”的突破。让“跨品牌+跨空间”的服务流转成为现实。

能看出荣耀的研发从未脱离“用户价值”的核心,而这种价值需要时间沉淀,无法靠短期冲刺实现。

2、产品拒绝“迭代套路”

传统终端产品遵循“发布-降价-退市”的线性生命周期,新机发布后,厂商便将资源转移到下一款产品,老用户很快陷入“功能固化、体验过时”的困境。

这种“出厂即体验终点”的宿命论,在荣耀的产品逻辑里被彻底颠覆,通过“自进化能力”与“形态创新”,荣耀让产品价值随时间持续生长,甚至催生出终端行业的新物种。

正如荣耀CEO李健在媒体群访中讲到:“随着AI的到来,我们思考的是,如何让AI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服务于人,并且它能够自进化。”

荣耀Magic8系列作为“自进化AI原生手机”,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动态进化能力”。其搭载的YOYO智能体,凭借8大行业领先能力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蜕变;魔法大模型3.0的迭代,则进一步强化了自进化根基。相较于1.0时代的“单一任务执行”,3.0时代的模型实现“多模态理解+复杂任务拆解”。更关键的是,YOYO的能力会随用户使用持续优化,通过强化学习从“21点新手”进化为44%胜率的专业玩家,支持的场景也从200个跃升至3000个,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YOYO许愿池”计划与“MagicOS月月焕新”的组合,更彰显出了荣耀的“听劝”,让产品进化充满“人文温度”。用户可直接向YOYO提出需求,这些建议会直达产品核心团队,优质需求通过月度OTA快速落地。这种“用户直连研发”的机制,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参数,而是“听懂需求、解决问题”的温暖载体。

至于ROBOT PHONE的亮相,则是荣耀打破产品形态套路的重磅突破。这款融合手机、摄像机与机器人能力的新物种,证明荣耀的产品创新不止于“优化现有体验”,更在于“定义未来终端形态”,彻底跳出“手机只能是手机”的思维定式。

3、品牌不做“浅层认知”

短期主义往往依赖“营销轰炸”建立浅层认知,但当营销热度退去,用户信任便随之瓦解。

荣耀则以阿尔法战略为指引,通过“产品落地-技术验证-价值传递”的闭环,完成品牌从“产品信任”到“技术认同”,再到“价值信仰”的三级跃升。

2025年初阿尔法战略发布后,荣耀的品牌进化路径清晰可见。第一阶段是荣耀400系列的“回归真实”,拒绝“为创新而创新”的伪需求,在用户心中树立“靠谱、务实”的品牌形象;第二阶段是荣耀MagicV5系列的“释放潜能”,将折叠屏从“尝鲜玩具”升级为“生产力工具”,通过首次引入“端侧AI轻量化模型”,验证了“AI+场景”的创新逻辑,让品牌从“体验靠谱”向“技术领先”转型,为后续Magic8系列的AI突破埋下伏笔。

荣耀Magic8系列的发布,标志着荣耀品牌进入“自我超越”的第三阶段。作为阿尔法战略“AI智能体时代”的核心落地产品,荣耀Magic8系列不仅是“自进化AI原生手机”,更承载着荣耀“打开技术边界,共创AI终端新范式”的愿景。

当用户提到“AI原生手机”,首先想到的是荣耀;当行业讨论“开放生态”,会以荣耀的无界智联为标杆;当消费者选择高端旗舰,也会将“荣耀的AI技术沉淀”作为核心考量。

从“回归真实”到“释放潜能”,再到“自我超越”,荣耀的品牌进化树立起“荣耀=AI终端领导者”的认知深入人心,并彻底摆脱“性价比”“跟随者”的旧标签,站在 AI时代的发展快车道,成为国产高端品牌向全球输出价值的代表。

从“技术壁垒”到“行业示范”的价值输出

荣耀的长期主义不仅牢筑自身优势,更以“技术输出+市场成功”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成为AI时代“规则制定者”。

1、“不可拆解”的体系化护城河

短期主义的竞争优势往往是“单点的”“可复制的”,像某款机型的影像算法火了,其他品牌很快就能通过供应链买到相似方案;某类AI功能成了卖点,竞争对手三个月内就能模仿上线。

这种“单点创新”的逻辑,在AI时代早已失效,反观荣耀通过长期投入构建的“体系化优势”,则是“不可拆解、难以复制”的核心壁垒。

以荣耀Magic8系列的“巅峰性能”为例,其搭载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虽都是骁龙8,但荣耀的是与高通联合研发的“定制优化版”。用荣耀的话来说就是“建筑面积和使用面积”的区别。

首先,荣耀与高通的联合实验室,不是在芯片量产后来做优化,而是在芯片设计前就共创。这种“前置合作”让骁龙芯片中部分算力模块成为“为荣耀定制的专属区域”,如同建房时便根据用户需求预留好管线布局,而非事后凿墙改造。

其次,在多模块异构协同上,实现“算力资源的极致调度”,打破“硬件闲置”困局。行业多数品牌使用骁龙芯片时,仅能激活CPU、GPU的基础功能,NPU等算力模块常处于“休眠状态”,而荣耀通过“GPU+NPU协同异构算法”,让各模块形成“1+1>2”的合力。

最后,通过全链路系统调教实现“稳定性与性能的双优”,把“硬件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体验”。这种从“芯片设计前置”到“多模块协同”再到“全链路调教”的能力,是荣耀耗时数年与高通联合研发的结果,每个环节都深度绑定,也正是“不可拆解”的核心所在。

2、推动“价值回归”的示范效应

根据Counterpoint数据,2025年第三季度荣耀国内市场份额回升至第五;在海外市场,第二季度欧洲出货量同比增长42%,在TOP5厂商中实现了最大增幅。

这些数据证明,长期主义不是“慢”,而是“更可持续的快”,是摆脱价格战、实现利润与口碑双增长的核心密码。

荣耀的市场成功,也在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竞争逻辑。

姑且可以称之为“荣耀效应”,“当一个头部品牌愿意沉下心做长期投入,并取得商业成功时,就会形成‘示范压力’,倒逼整个行业跳出内卷。荣耀用实践证明,终端行业的出路不在‘比谁的广告多、谁的价格低’,而在‘比谁的技术深、谁的体验好’。”

而MagicOS 10无界智联的普及,更凸显了荣耀的“生态示范”价值。过去行业的智联逻辑是“品牌私域协同”,用户购买某品牌手机后,必须搭配同品牌的电脑、平板才能实现流畅协同,形成“捆绑消费”。

荣耀的无界智联则以“用户为中心”,打破品牌壁垒,让不同品牌的设备都能实现服务流转,这种“开放共赢”的生态观,正在改变行业的生态建设逻辑,推动从“封闭垄断”走向“开放共建”,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

总结
荣耀的“自进化”不仅是产品的进化,更是行业规则的进化。其体系化技术护城河,让“单点复制”的竞争模式失效;其“价值驱动”的市场成功,让“短期噱头”的生存空间萎缩;其阿尔法战略的落地,更是为终端行业指明了“从手机制造商向AI终端生态公司”的转型方向。

未来的行业将往哪个方向前进,或许就如荣耀CEO李健在Magic8系列发布会后所言需要“开新局,这个新局既是手机形态演化的新局,也是AI自进化的新局,更是未来生活方式的新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32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