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凌晨开到码头,翻过路牙坠入海里这个事情大家应该已经看过了。现在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还在调查中,没多大可谈性。但热搜新闻的评论里很多人都在纠结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小米车每次出事故,媒体都会把品牌方的名字挂出来。
“好像只有小米事故会标注【小米品牌】,其他都叫【一辆车】。”
“为什么叫小米su7,不叫【一辆汽车】?”
“把车子牌子说出来的行为,让人很迷。”
我个人觉得这个情况是存在的,不说所有车企吧,只有很少一部分车企,在出现事故后,媒体会带品牌名报道。同时,人们议论的时候也可以不必用“同音字”代替。至于另一些品牌是什么情况,大家心里多半有数,那些删帖控评法务上门、车辆自燃第一步先给车子盖车衣的现象并不少见。
比如某家企业我从来不敢谈,太强大了。当然,对于这种无敌的存在,它家的产品我也什么都不可能去买。
但认同网民说得这种现象存在,并不代表也认同他们提供的改变措施:以后出现事故,统一都用“一辆汽车”来代替。
公众本就可能是下一个消费者,而消费者就有知情权,你隐去品牌名算怎么个事?
而且涉及公众安全、有潜在技术风险的事件,说明产品来源与品牌是义务。
同时社会是需要通过媒体了解哪些品牌的产品安全,哪些存在隐患。你把品牌的名字都隐去了,那还怎么了解,如何避雷。
新闻要素的“5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因why、何人who,其中“who”就是要素之一。车辆的品牌属于“谁”的范畴。而不写品牌,则意味着报道不完整。
因此网民的建议,恰恰和该遵循的原则背道而驰。我们需要的不是“以后所有交通事故都用【一辆汽车】来代替”,而更该是“以后所有交通事故,都不能用【一辆汽车】来代替,要把品牌方写上去,让人们知晓。”
仅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小米得到的只会是好感,它没有捂你的嘴。如果后续调查通报的结果显示,事故本身与车辆技术无关,那么这甚至是一次对小米品牌的宣传。
当然,前提是这个“调查结果”足够令人信服。
何为足够令公众信服?
字面意思。很多时候类似的调查结果依据,都来源于厂商的后台日志系统。但如果只是厂商自己“公布解析结果”,那鬼知道你是不是修改或者删减过日志。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这些数据能由第三方机构(非车企)读取与认证,并且能完整公开主要片段。如果有车内监控或行车记录仪拍到司机的状态,要警方、交管部门或第三方鉴定机构共同保管、提取、同步时间戳,并签字承担真实性责任,最后得到家属的认同。
我觉得,这些是能够做到的。并且,做到这一步大致上也基本等同于透明了。或者说,目前的技术也只能做到这一步。如此若证明不是技术问题,那么品牌方压根不用有任何担忧。事故,不会给品牌方带来形象影响,相反,带来的是透明和公正给消费者提供的对产品的信心。
想起假期第二天看到的另一条和小米有关的新闻,车主在屋内做事,车辆自己在屋外开走了。媒体采访后,品牌方客服称是车主误触手机导致。
你看,这样的回复就很不理性,你让别人怎么信?它误触手机,岂不是还得正好误触解锁,误触输对了密码,误触打开了软件。
我觉得我们社会目前缺乏的,就是信任。这种时候,解释一件事,已经不必在意什么“留一线”了,最能直接证明事实的依据,才最让人心安。你要说车主误触手机,就干脆把他误触手机的后台操作日志甩到银幕上,而不是担心这会不会侵犯他的隐私。
开什么玩笑,这叫侵犯隐私吗,这叫自证清白好不。你畏畏缩缩,反而引人怀疑。
同理,一起车辆事故,实事求是的让新闻把品牌方写上去,才是担当和底气。倘若以后全用“一辆汽车”代替,那不反而被人说闲话,被人质疑心里有鬼么。
你看欧美,“特斯拉起火”、“波音飞机坠毁”,媒体不都是直接点名。这种直白的态度得到的是好感还是厌恶?前天美国大使馆的官方账号甚至连装都懒得装,直接说:最近停止或减少更新,因为特朗普不打钱。
你可能会因此而嘲笑两声,但扪心自问,你会因此而反感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1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