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到底有多热衷出国?
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中国出境游旅客就达到惊人的7950万,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可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中国游客彻底坐不住了!
原本抱着包容开放和领略外国文化心态出游的中国游客,惊讶地发现德国柏林博物馆竟挂上了“请勿大声喧哗"的中文标示。
还有不少商场和旅游景点也不约而同地亮出了各类中文警示标语,细品下还能看出很多中文远比德语醒目。
这些冷冰冰的标示语格外刺眼扎心,让本来兴致勃勃的中国游客瞬间感觉被泼了盆冷水,心情顿时降到了冰点。
那么,这些遍地开花的中文警示标语到底是善意提醒还是蓄意针对,中国游客又该何去何从?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在钱包鼓起来的同时,出国游成了许多国人消费的必选项。
而充满异域风情的欧洲也成为众多国人出国的首选地。
伴随中国游客肉眼可见的增多,德国大街小巷突然就铺设出各类被放大字体的标语,和周围精致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尤其是专门用中文书写的”提醒“类标语,明晃晃地令人格外不适,细品之下还多少带点专门警告中国人的意味。
对此,德国只是轻描淡写地解释,这是由于中国游客变多,为了更好的服务中国顾客才使用中文书写。
可中国游客压根不买账,毕竟来德国旅游的又不都是中国人,挂着如此”贴心“且充满针对性的标语,和点名批评似乎没什么区别。
不料在德国前脚开了先河后,英国也不落下风,立马在旅游景点乃至公共场所,齐刷刷地摆起了写给中国游客的警示牌。
有些商场还逐字逐句地列出了一连串警示语,包括但不限于”不得讲价”、“不许大声喧哗”、“不得触摸商品”等。
更夸张的是,有的商店干脆直接将攻击性拉满,赤裸裸地贴出“不接待中国游客”和“不卖东西给中国人”的标语。
于是,一场原本兴高采烈地欧洲游,开始变得扫兴且劝退。
自诩文明的欧洲戴着有色眼镜还能理解,可日韩居然也陆续推出了相应的中文标语。
一位中国游客就在日本便利店门口看见了“请不要插队”的警示语。另一位中国游客还意外发现一家位于大阪的日料店以中国游客没礼貌的名义,索性直接拒绝接待。
比起日本,韩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济州岛和首尔充斥着各类异曲同工的中文标语,甚至还加上了后缀“特别是中国人”。
最令人尴尬的是,就连靠中国游客钞能力使旅游业发展得蒸蒸日上的泰国,也开始放上了“吸烟违规罚款”以及“不欢迎中国游客”的标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地方干脆连英文和本地语言都直接略过,偏偏只醒目地挂出中文警示标语。
相比之下,似乎德国的中文警示标语显得柔和许多。
那么,究竟是国外人戴惯了有色眼镜,还是中国游客的素质确实有待改善?
很多中国游客看到类似标语,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毕竟写给谁看的,谁最清楚。
除了莫名的愤怒外,中国游客更多还是感到委屈和不解。
毕竟中国游客明明消费能力不差,却被摆在显微镜下“品头论足”,如此“标签化”对待,搁谁滋味都不好受。
当然,如此根深蒂固的歧视和排挤也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不排除有个别的中国游客素质确实差劲的事实。
2013年,一名国内初中生竟然在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刻上到此一游的字样,被其他游客拍了个正着,瞬间引来舆论一片哗然。
2016年,还有两位中国游客公然在悉尼皇家园林里随地撒尿,在警察赶来劝阻无果后被就地拘捕。
2017年,韩国媒体拍下中国游客购物后,将不需要的包装随地乱扔,免税店因此宛如蝗虫过境般一片狼藉,引来韩国民众集体不满和抵制。
而今年夏天,日本东京多所公园内还频繁发生中国游客大量采集蝉幼虫事件,遭到当地居民不断投诉,被日本政府质疑破坏生态,于是专门树立中文警示牌严禁捕蝉。
虽然这只是一小撮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但不管你愿不愿意,一旦迈出国门,你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
你怎样,自然中国就怎样。
于是,中国游客普遍没素质的负面报道如潮水般涌来,给外国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同时,“丢人丢到国外去了”的事件也深深刺痛了国人敏感的神经。
不过,除此之外,更多的因素是有西方媒体在刻意引导和添油加醋的抹黑我们。
以油画般风景闻名于世的英国Bibury村,每天能吸引超过2万慕名而来的游客。
面对如此巨大的人流量,必然会滋生各类不文明事件。
可偏偏英国媒体故意抓拍许多亚裔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包括强行翻越围墙,在河边踩踏草坪以及未经允许就在私人庭院拍照。
然后大肆宣扬是中国的游客乘坐大巴导致交通堵塞和造成当地秩序混乱,使得原本英国最整洁村庄变得像狂野的美国西部。
这样的导报无疑将英国Bibury村民的怒火全部宣泄在了中国游客身上,至于背后真相究竟如何,已经没人在乎了。
针对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国家并没有熟视无睹和偏心“护犊子”。
2006年,中央便携手旅游局颁发了《出境旅游行为指南》,意在引导中国游客文明出行。
2015年,旅游局还专门明确规定了任何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行为,都会被记录在案,保存1至5年不等。
这些行为包括严重扰乱当地秩序,违反旅游场所规定以及不顾劝阻破坏生态环境等。一旦违规,就会立马被拉入黑名单,最长记录甚至高达10年之久。
当然,中国游客素质正在逐步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有近万名中国游客在韩国看完球赛后,默默将垃圾收拾到事先准备好的袋中,现场没有遗留任何垃圾。
还有中国游客退订日本民宿后,不仅主动清理好卫生,还将生活垃圾入乡随俗地进行分类打包。
在抛开有色滤镜后,一些外国网友也逐渐明白,他们眼中一些不文明行为只是文化差异而已。
比如之前饱受诟病的中国游客嘈杂,喜欢制造噪音。
其实早在2020年日媒就实测过,中国人就餐音量只比日本人高10分贝,主要集中在70到80分贝之间,远不及聚餐上头的韩国人和白人发出的120分贝。
并且中文本身随着音调变化可能会产生歧义,为了吐字清楚和交流顺畅,说汉语本身就需要加大些音量。
最后,充满人间烟火的中餐厅少不了互相问候和聊天,自然会比只顾用餐的西餐厅嘈杂许多。
当然,在书店等特定公共场合吵吵嚷嚷和制造噪音还是需要批评和抵制的。
而针对国外媒体明显带有偏见及双标的发声,外国网友也毫不客气地进行回怼。
一位法国网友就列举了外国人在长城上的英文涂鸦,以及不听劝阻在长城上随地露营的行为。
还有冲上热搜的中国游客在喷泉洗脚,其中不乏也有不少外国游客参与其中。
归根结底,素质的高低和国家民族原本就没必然联系。即使是同一个地方,公民的素质也会参差不齐。
截止目前,中国游客出境游带来的消费远超3.15万亿元,并且呈指数型逐年递增。
与此同时,中国无疑是最具旅游前景和潜力的国家,不仅与26个国家相互免签,还和75个国家单方面免签。
如果只是针对中国游客和某些特定国家一刀切,未免显得过于简单粗暴和傲慢无知。
毕竟旅游本来就是增进彼此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而不是蓄意制造隔阂的高墙。
只有平等对待每个国家的旅客,同时放下心中固有的偏见,整个旅游业才能走得既快又远。
-END-
参考资料 :
1.澳之网《华人怒了!墨尔本中文提示牌引爆争议》
2.新周刊《各国音量大赛,中国人还是输了》
3.趣事奇闻精选《紧跟德国,英国竟也贴出“中文标语”》
4.凡人慧眼《不欢迎中国人?德英日韩张贴中文标语,中国游客遭区别对待引众怒》
作者:枫叶青
编辑:柳叶叨叨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8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