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扎上海20年、员工规模近10万的昌硕科技代工厂宣布整体迁离,这引发网友热议,“难道是第二个富士康”?
对此,有人担忧,我们“世界工厂”的招牌是不是要保不住了?
还有人指出:近十万个岗位,背后就是近十万个家庭的生计,这可怎么办?
昌硕真的“跑路”了吗?
二十年前,我国正值人口红利爆发期,国外企业看重中国这巨大的劳动潜力,纷纷来华建厂。
就在这个时候,昌硕科技带着 120 亿元的投资,高调落户上海康桥工业区。作为华硕集团的代工厂,昌硕科技凭借庞大的华硕集团订单很快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不仅如此,它还承接了苹果电脑和手机的组装业务,成为了苹果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巅峰时期的昌硕科技,那可是相当的风光。它在上海浦东的工厂规模庞大,员工数量一度超过 10 万人,就连淡季也能提供2万多的岗位。
除了岗位多之外,昌硕科技打造的就像一个小镇一样。工作和吃喝玩乐都不耽误,因为它的业务模式和产业规模和富士康极为相似,因此得了个“小富士康”的称号。
毫不夸张地说,昌硕科技当时就是上海浦东乃至中国制造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它的产值在上海浦东的 GDP 中占比约10%,是妥妥的最大代工厂。
然而,命运的转折点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近年来,昌硕科技的订单明显下滑。疫情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欧美等主要市场的经济非常不景气,购买力也大幅度下降。
再加上中美脱钩关税的影响,作为美国企业的苹果公司也在将中国的订单减少。
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也在不断上升。对于苹果这样的企业来说,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自然会将订单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因为那里的人工成本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昌硕科技自然就受到了冲击。当昌硕科技收入锐减而工厂运营成本却居高不下的时候,离开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好巧不巧,在这时,江苏昆山抛出了 “橄榄枝”。
为吸引制造业企业,昆山推出力度空前的优惠政策:对增速快的企业最高奖励 200 万元,产值突破百亿、千亿的企业最高补贴 2000 万元。
更重要的是,昆山拥有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聚集了仁宝、纬创等台资代工巨头,以及数百家配套企业,形成 “半小时供应链”。
如果昌硕搬迁到江苏昆山,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借助昆山的产业集群优势提升效率。于是,2023 年,昌硕开始分批将产线迁移至昆山,预计 2025 年完成整体搬迁。
不过,昌硕的离开对浦东经济冲击的确不小。
作为浦东纳税大户,昌硕贡献了该区约 10% 的工业税收。
短期内,工厂搬迁可能导致部分工人面临失业。工厂周边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也会因为人员流动而遭受重创,热闹的商业街变得冷冷清清。
但长期来看,这将推动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但正如央媒此前预警的:“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
政府正通过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帮助工人转岗,昆山等地也在打造 “产业 + 人才” 双引擎,吸引高端制造业落户。
同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以后,新兴科技产业自然兴起浦东正好借此机会推动产业转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外迁腾出的空间,也被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高端产业迅速填补。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导者!
这些企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在从 “代工” 向 “智造” 转型。
但还是有人担心,昌硕科技的搬迁也预示着我国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会被动摇,但是完全不用担心,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和广阔的国内市场。
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依然稳固!
昌硕搬迁引发的震荡,只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这场变革中,有人失去饭碗,有人看到机遇。
当昌硕的工人们在昆山新厂重新上岗时,上海浦东的写字楼里,一群工程师正在研发下一代半导体芯片;苏州的新能源汽车工厂里,机械臂正在组装智能电动车。
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韧性:在阵痛中蜕变,在转型中新生。
昌硕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制造业的变革远未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时代正在远去,一个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新制造时代已经来临!
参考信息: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67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