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社会焦点

隐藏在浏览器里的“指纹”,正成为新的隐私危机

近期,一篇关于苹果将会在新版系统中升级浏览器隐私保护措施,默认在所有会话中启用“先进指纹保护”功能的博文开始在互联网上流传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苹果自然是做了一件好事。但这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好奇,那就是“指纹保护”到底是怎么与隐私安全扯上关系的,难道苹果是要用用户的指纹来加密浏览器里的隐私信息吗?

深入了解之后我们意识到,事情的真相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此“指纹”并非大家熟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指纹。实际上,它更像是如今网站为了锁定用户身份、为了能长时间追踪用户行为,而想出来的种种令人目瞪口呆的“歪心思”。

浏览器也有指纹?这还得从一个古老技术说起

有关注过互联网隐私保护的朋友,想必都会知道“Cookie”这个诞生于1994年的古老技术。据称,当时来自网景公司的工程师Lou Montulli正在为客户开发早期的电子商务程序,为了让网站能够“记住”用户的购物车信息,因此才发明了“Cookie”。

正如它的名称(意为小饼干)所示,Cookie是一种很小的文件,原则上来说,它其实并不会记录用户的“行为”(比如不会记录购物车、网页记录等内容),而只是用于识别当前访问网站用户的“身份”。所以典型的Cookie里通常只包含用户的登录账号、密码,以及少量的偏好设置信息(比如用户设定的网站语言、主题等)。

正因如此,单纯“窥探”Cookie文件内容的行为,通常来说不会直接导致用户隐私的泄露。但随着电商行业的兴盛,Cookie技术的安全隐患开始越来越被重视起来,比如被窃取的Cookie可能会导致用户被“盗号”,进而造成极为严重的隐私和财产损失。

除此之外,由于Cookie文件与用户身份具有“绑定”特性,这就使得它越来越多地被滥用在用户行为跟踪方面。比如有的时候,刚在某个电商平台购买完某种商品的用户,可能转眼间就在其他各种平台收到了关联商品的广告推送,甚至是促销电话。这里面固然有用户隐私被平台直接出卖的可能,但也不排除是以Cookie、浏览器标识符等传统的“用户信息跟踪”技术,在背后起到了帮凶的作用。

浏览器指纹:乍看并不敏感,但组合起来却不简单

正因为“传统的”用户身份识别和跟踪技术,如今已经“臭名昭著”,所以大家现在基本上只要使用的是头部的主流浏览器,就都会享受到一系列自动开启的“隐私保护”、“防止追踪”、“无痕模式”等技术的保护。

但很显然,没有了传统的、简单的用户识别机制,并不等于那些试图跟踪、收集用户行为的网站或企业就会因此罢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明了一种极其复杂,但确实又更难以防范、用来锁定用户身份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对“浏览器指纹”的收集和判断机制。

简单来说,“浏览器指纹”不是一个文件,它代表的其实是很多可以被通过合法方式探测到、关于用户计算机硬件及浏览器配置的信息。其中包括操作系统的版本号、屏幕的分辨率、浏览器的版本号、用户所在时区、IP地址,甚至是CPU和显卡的型号、以及计算机上总共安装了多少种字体等等。

地域、语言、时区、字体、分辨率、浏览器版本……这些东西共同构成了“指纹”

很显然,这里面的任何一组信息,其实都无法被用于准确地锁定“某个人”。比如全球可能有上千万人在使用相同版本的操作系统,可能有几十万人的CPU、显卡型号都恰好一样,可能有几百人共用着一个对外的公网IP地址。但问题就在于,一旦那些网站、广告公司,或是意图不轨的人将上述这些信息全部综合到一起后,他们就能“筛选”出其所对应的唯一用户身份,也就是屏幕面前的你。而这种通过大量合法、且公开信息“组合”来确定用户身份的技术,就是所谓“浏览器指纹”的真相了。

而且从技术上来说,“浏览器指纹”中的很多信息都是不可能被“屏蔽”的。比如浏览器版本号、屏幕分辨率、电脑上安装的字体、显卡型号这些,它们被“公开”给网站是为了能够确保网站正常显示、正常播放视频。再加上这些信息每一个单独拆出来看,确实也不算是啥“敏感信息”,所以对此类信息的收集、甄别行为,过去确实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也就是“浏览器指纹”技术能够成立的关键所在了。

如何防范“浏览器指纹”追踪?要比想象中更难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从技术本身、还是诞生的目的来看,“浏览器指纹”的作用都仅仅是被用来识别和追踪用户的“唯一性”,它并不太能直接透露用户的真实身份。

这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来说,你刚刚在A网站看了一篇文章,然后再访问B网站,此时如果A、B网站都有“浏览器指纹”机制,那么B网站就可能会知道“你”是刚刚在A网站看了那篇文章的那个人,并以此向你推送相关的信息。但具体“你”是谁,B网站不一定能知道。

在某个专门检测浏览器指纹的网站上,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指纹信息”

换句话说,从个人隐私安全危害性的角度来说,“浏览器指纹”技术的弊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但一方面,大家总归是不喜欢自己的行为被长期“窥探”,也拥有在互联网上维持“私密性”的合法自由。另一方面来说,相比于Cookie、域名跟踪器之类可以被轻易防范的用户追踪手段,“浏览器指纹”的“流氓”程度要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高得多。

比如按照苹果方面发布的技术信息可知,他们的“先进指纹保护”功能,本质上是通过给网站发布一系列“伪造”的浏览器版本号、设备硬件信息,来减弱“浏览器指纹”所能识别出的设备独特性,同时不影响到网页浏览的功能。而且从原理来说,打开“先进指纹保护”的设备数量越多,这个功能的效果就会越强。

但可大家要知道,“浏览器指纹”所收集的用户信息,有的时候并不只有那些公开的软件版本号、硬件配置信息这么简单。比如有一种叫做“AudioContext”的机制,就会通过向设备发送一段音频内容,当设备解码并播放这段音频后,网站就会分析被处理过的音频当中的延迟、频响范围等等信息,从而形成“设备指纹”。

由于计算机的音频处理能力会受到CPU主频、内存配置、系统和驱动版本、BIOS版本、声卡硬件等多项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细微的音频特征就可以被用于识别设备的“唯一性”。而类似这样基于硬件能力的跟踪和识别机制,显然便很难通过单纯的软件伪装来使其无效。

当然,往好的一方面来说,苹果推出“先进指纹保护”功能至少相当于在行业里开了个好头,可能会引起更多厂商和消费者对于“浏览器指纹”的重视,从而产生更多针对性的用户隐私保护技术。但到了那个时候,网站开发者和广告商会不会又研发出新的、用于窥探隐私和追踪用户的机制呢?

只能说在互联网用户隐私保护这个课题上,永远不应该放松警惕。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jiaodian/76669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