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上要饭的“穷流浪汉”变成世界瞩目的“反串歌星”,一首《新贵妃醉酒》让无数网友爱上他。凭自己实力改变命运的李玉刚本该是万人敬仰,却因一句话被京剧大师梅葆玖“死不原谅”。
多年努力被揭穿,一步一步沦为“跳梁小丑”的李玉刚到底说了什么得罪梅葆玖?他又是如何一步步沦落到今天这一步的?
走过泥土,站上云端
小时候李玉刚家里穷,书念不下去,年纪轻轻就走出校园闯社会,啥都干过,吃了不少苦,打工的间隙,唱歌是唯一的慰藉,流行歌他自己摸索,戏曲的调子也跟着哼唱。
为了混口饭吃,他在夜场驻唱。有一次,原定搭档的女歌手没来,硬着头皮,他急中生智试着用一人声唱完男女声部。没想到这一试,竟然让台下掌声雷动,鬼使神差间打开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门路。
受了这次“意外”的启发,他开始钻研这门独特的“变声”功夫,琢磨着把戏曲的韵味揉进流行唱腔里。渐渐地,他的表演有了模有样,越来越引人注目。人生的真正转折,是靠着参加《星光大道》这档选秀节目。
靠着这个独一份儿的风格和那股子认真劲儿,他一下从人堆里冒了出来,火了。
把他彻底推向大众视野巅峰的,无疑是那首火遍大街小巷的《新贵妃醉酒》。这出戏,骨子里就是京剧的经典,是梅兰芳大师的代表作。
李玉刚自此和“贵妃”、“梅派”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在外人口中,或者干脆是他自己,开始和“梅派传人”这四个字联系起来。
二、贵妃背后,一场名分暗战
一开始,对于李玉刚这种带着戏曲元素的新鲜表演,梅兰芳先生的儿子、同样是著名京剧艺术家的梅葆玖先生并非全然否定。
他看到这个年轻人吸引了些不看戏的观众,让戏曲里的东西换个方式露了脸,觉得这或许对传播传统文化有点好处,心里甚至还藏着几分欣赏,他起初还有过期待,希望李玉刚能真为普及戏曲文化出一份力。
谁知,这最初的善意没能留住,在梅葆玖先生看来,李玉刚后面的一些做法和话语,触碰了艺术传承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所有争议的焦点,都拧巴在他到底如何给自己“定位”,以及他跟“梅派”到底是什么关系上。
有一次公开演出,现场挂出一条横幅,上面那几个字眼太刺眼:“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话,也许是粉丝的一腔热血,可落在戏曲界后辈、梅兰芳亲儿子梅葆玖耳朵里,不亚于晴天霹雳。
梅兰芳是什么人?那是京剧史上一座泰山,童子功出身,唱念做打样样精通,把京剧推到一个全新高度的宗师!他开创的梅派,更是京剧最重要的流派。
梅葆玖身为亲子,继承了衣钵,尚且不敢轻易说比肩父亲,你李玉刚何德何能,敢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大师后面平起平坐?
大师拂袖,一字引爆怒火
真正把这场无形冲突炸到明面上的,是在全国人民都看着的春节联欢晚会上。
李玉刚在舞台上表演,也许是情绪到了,也许是一时大意,脱口而出:“我代表梅派艺术……”这话刚出口,坐在台下观看的梅葆玖先生彻底按捺不住了,当场勃然大怒,拂袖离席。
道理很简单,梅葆玖先生从未正式收李玉刚为徒,李玉刚的路子,也压根没走过梅派那种严格、系统的科班训练。
他的“贵妃”表演,更多的是摘取了戏曲的一些意境、旋律,加上他那独一份的男女声转换技巧,再配上华丽的服装舞台效果。这跟他父亲创立的梅派艺术,那种根植于深厚文化积淀和严格程式化训练的表演体系,有着本质区别。
梅葆玖认为,一个既没有师承,又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仅仅因为沾了“贵妃”的光有了一点名气,就敢公开宣称“代表梅派”,这是对梅兰芳大师、对梅派、对整个京剧国粹艺术赤裸裸的轻慢与亵渎。
他觉得这是一种极度的自大,大概是被鲜花掌声冲昏了头,甚至产生了错觉:觉得因为唱红了“贵妃”,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梅派,觉得梅派甚至该感谢他。
他认为李玉刚这是赤裸裸地借着梅兰芳的光环往自己身上贴金,好巩固在娱乐圈的位置。
被气得不轻的梅葆玖先生,甚至公开撂下狠话,说至死都不会原谅这种“亵渎戏曲国粹”的行为。他不客气地批评这类反串表演是“玷污”传统,是纯粹商业化后的“不伦不类”,更用了“跳梁小丑”、“带着假胸罩全身涂白唱贵妃太不像话”这样的重话。
四、一声抱歉,迟来是否为戏
面对梅葆玖先生措辞强烈的批评和愤怒,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李玉刚选择了沉默,没有公开回应或道歉。
直到梅葆玖先生去世之后,李玉刚才在一档节目里发了一篇长长的文字,表达了歉意,说当年的言行是自己“懵懂无知”所致。
然而,这迟了许多年才来的道歉,似乎并没有赢得多少真正的谅解,反而引来了更多质疑和批评。很多人觉得,如果真的真心悔过,为何不在梅葆玖先生生前就表达出来?
而在老人离世之后才写的长篇悼念与致歉,在不少人看来,更像是迫于公众舆论压力的一种姿态,甚至被解读为一种借着逝者蹭热度的精明表现。
这场明暗交织的争议,无疑在艺术界和公众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在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李玉刚尝试将戏曲和流行結合,用一种现代包装去触碰更多人,这种传播传统文化的心意和方式,其积极的一面不能忽视。
然而,他犯的致命错误在于,在获得巨大成功和追捧后,他失去了对艺术前辈、对深厚传统艺术应有的那份敬畏与谦逊。
他选择将自己与一代宗师简单粗暴地放在一个句子里的这种姿态,非但没有抬高自己,反而对比出了自己底蕴的不足,显得尤其刺眼。也正因这种被指责为傲慢自大的姿态,使得本该是善意的文化探索尝试,最终演变成了一场令人遗憾的轩然大波。
辉煌落幕,何以致此低谷
这场争议,绝不仅仅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私人的恩怨情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艺术传承者在面对“跨界”融合创新时,内心深处可能产生的困惑、不安乃至于愤怒。
更是一个成名艺人,面对鲜花掌声和万丈名誉时,该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如何在自我认知和公众期待之间找到平衡的警示。
李玉刚的故事,像一出大戏,唱尽了光鲜与坎坷。想让京剧发光发热?得有点“胆大包天”的创新,但也别忘了敬畏传统。观众也得有点耐心,别动不动就把人骂得“体无完肤”。
至于李玉刚和梅葆玖,他们的恩怨,终究是京剧路上的两盏灯,一盏照前,一盏守后。
艺术的舞台上,每一步都回音悠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74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