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过抗战类的轻喜剧吗?
十多年前大火的《地下交通站》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导演以诙谐生趣的镜头,阐述着我党地下工作者和游击队通过智谋将日伪和侵略者耍的“团团转”。
而在荒诞的背后,也体现着战争残酷和人民的悲苦命运。
这么多年过去了,虽然也有相同类型的影视剧,但要么就是剧情尴尬,要么就是设定“雷人”。
去年,一部由央视和爱奇艺联合出品的抗日轻喜剧《狗剩快跑》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
《狗剩快跑》自播出以来,凭借其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与真实的小人物视角引发关注。
该剧改编自李海江编剧的电影《我不是王毛》,以豫东地区抗战为背景,讲述农民狗剩在乱世中历经波折,从为小家到为大国蜕变的成长故事,用轻喜剧形式展现烽火年代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故事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河南归德县。自幼被养父王大举收养的狗剩(蒋龙饰)暗恋青梅竹马的王毛妹妹杏儿(王和饰),为凑足娶亲的“三间瓦房”彩礼,他顶替王家亲儿子王毛参军。
同村的杨三同样也喜欢杏儿,于是得知狗剩要去参军,故意将他引荐到没有军饷的新四军那里。
随着日军入侵加剧,杏儿为了保护弟弟王毛被侵略者开枪打死,狗剩逐渐从只为个人利益的“兵油子”,转变为主动保护乡亲的抗日战士。
身为地痞流氓的杨三得知杏儿死后,也发誓与日军拼个鱼死网破。
演员阵容方面,青年演员蒋龙将狗剩的市井智慧与赤子之心演绎得层次分明,从装傻充愣的“逃兵”到眼神坚毅的抗日战士,转变自然流畅。
史策塑造的宋玉桃既展现出地下工作者的机敏果敢,又通过酿酒、算账等生活细节凸显人物烟火气。
制作层面,《狗剩快跑》采用大量河南方言对白,“中不中”“得劲”等台词,让地域特色浓郁的场景与台词强化了剧作的真实感。
剧组在豫东地区实地取景,泥墙土房、酒坊蒸笼、田间地头的细节还原,构建出抗战时期中原农村的生存图景。
动作设计摒弃“手撕鬼子”的夸张套路,狗剩使用的铁锹、酒坛、扁担等农具化武器,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添草根英雄的诙谐感。
作为另类抗战剧,《狗剩快跑》通过小人物的生存映射历史洪流。
狗剩前参军只为攒钱娶亲,目睹日军暴行后逐渐成长,直到心爱的杏儿惨死,乡亲们遭遇毒手,才真正理解“有国才有家”的含义。
剧中对许多小人物的觉醒也有刻画描写:杨三利用战时管制倒卖粮食、一向贪财的王大举为抗日事业毅然放弃家产,带领乡亲们抗日。
而宋玉桃带领的抗日小队以“赶走侵略者”为纲领,用朴素的革命理念触动狗剩,最终促成其加入新四军,完成从“快跑求生”到“转身而战”的信仰蜕变。
随着狗剩亲手炸毁日军运输线、宋玉桃为传递情报慷慨赴死,这群小人物用热血撕开黑暗,诠释了平凡之人于国难也可以成为英雄的主题。
剧集在还原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保留原著电影的荒诞基底,为抗战题材创作提供了新的叙事视角。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738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