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资讯

大年初三,大衣哥朱之文家门口,挤满了来要钱的人

地点 山东菏泽朱楼村

乡村的经济总是处于贫困的边缘,文化也极为缺失。

当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回乡时,往往会遭到不理解,甚至会受到一些人的敌视。

作为成功人士,他在乡村的眼中,成为了一个肥羊,随时可以被他们剥削。

而作为一个成功人士,他应该承担乡村的发展责任。

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但是却不代表他就要忍受乡人的冷漠与恶意。

人物 朱之文(大衣哥),大衣嫂

众所周知,朱之文是凭借选秀节目走红的。

而在走红之后,他选择回归农村生活。

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以及作为故乡一份子的责任感。

虽说朱之文的故乡并不富裕,但至少在这片土地上,他有着扎根的感觉。

朱之文刚成名时,很多人对他一无是处的外貌给予了嘲讽,甚至还给他起了外号。

如“三大嘴”“乡村捞把子”等等,这些词汇都是带有贬义的。

在这些人的眼中,朱之文不过是一个农村人,不配拥有成功人士的待遇。

但事实证明,这些人对朱之文的嘲讽是不成立的,因为朱之文不仅走红了,还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时的人们都开始改口了,有的甚至都开始攀亲附宗。

乡村的人际关系向来是如此,谁家有了大喜事或者大财富,就会被乡亲们攀附得更加紧密。

于是,朱之文也没有例外地成为了众人的“肥羊”。

出风头的人往往会遭到嫉妒,而朱之文也不例外,在村民眼中,他不过是个农村人,怎么能够赚那么多钱。

再加上朱之文在村民借钱时,表现得十分为难,于是村民们开始觉得朱之文并不懂得乡情。

在大衣嫂眼中,朱之文即使成功了,也依旧是个土里土气的农村人。

但在其他人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有点钱的穷乡巴子的模样。

在朱之文出名后不久,他们就开始嘲讽朱之文,并认为他的成功只是偶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抄袭了他们的作品。

自此之后,朱之文也成为了众人的出气筒,即使是大衣嫂也逃不过。

两人时常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吵,大衣嫂会将不满都发泄在朱之文身上。

而朱之文也会将不满一并还击给大衣嫂,两个曾经恩爱有加的人,如今也变得互相嫌弃起来。

可见,一个人走红后,不仅不会收获鲜花掌声,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与诋毁。

而这些攻击与诋毁,都是来自于熟悉的人群。

朱之文并不是第一个遭遇这种情况的人,也不会是一个。

成功的人生总是孤独的,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曾经最熟悉的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是你最陌生的一面。

村民们“开挂”般的行为

或许大家都知道,当一个人走红之后,他的身价会不断上涨,身边围绕着他的粉丝与“仰慕者”会越来越多。

但与此也会有一些人开始妒忌你,甚至想要从你身上获取利益。

朱之文走红之后,他在村民眼中就是一个“活财神”,随时都可以给他们送钱送药。

在那时,一个农村人唱歌就可以赚几十万,一年出几次唱,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而这些村民们不仅对朱之文没有感恩之心,还处处为难他,希望他能答应他们的要求。

最让朱之文感到无奈的是,有村民为了好心借钱给朱之文“治病”,于是就借出了上百万。

当时,朱之文和大衣嫂都很为难,因为他们知道借出的钱很难要回来了,毕竟乡亲们借钱出去,总是带着“给点利息”的心态。

但碍于面子,于是两人还是借出了钱,当时村民们口口声声说要按时还回来的,可等到还钱时,他们却说是送给朱之文的“红包”。

甚至还觉得朱之文不给钱是“小气”,这样一来,朱之文不仅没赚到钱,还亏了不少面子。

众所周知,农村人最看重的就是面子,而这件事恰恰触碰到了朱之文的底线,于是他开始讨厌自己的故乡,也厌恶自己的村民。

朱之文“名声在外”

时间来到2011年,大年初三这一天,也是朱之文出名之后第一次回到村里过年。

本以为乡亲们会对他多一份关心与体谅,却没想到对方还是用冷漠与恶意来对待他。

在那一年,很多村民都不知道如何过年,大衣嫂看到这些村民十分可怜,于是将自己家的年货拿出来分了一些给他们。

可当这些村民拿到东西后,并没有表示感谢,而是认为大衣嫂分得太少,于是开始各种嘲讽、抱怨,大衣嫂也受到了牵连。

本以为大家会一起度过一个温暖的年,却没想到朱之文回村后,这些人还是冷嘲热讽,让朱之文十分失望,也让他感受到无奈与痛苦。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越是熟悉的人,他们越会放肆地使用恶意来对待你,因为在他们眼中,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普通的人了。

再者说,这些村民们眼中,朱之文不过是个唱歌赚点钱的农村人,他们认为自己和朱之文依旧是平等的关系,因此不会忌惮太多。

甚至有村民还将朱之文唱歌时的样子拿出来嘲讽,并给他起了外号叫“三大嘴”。

因为那时,朱之文唱歌的时候,会将嘴巴撅得很大,这样唱出来的声音才会更加好听,于是这些人就将这一行为放大来进行嘲讽。

甚至还有人拿着朱之文唱歌的视频到城里去晒,这一举动让城里的人觉得又好笑又可怜,但同时也对朱之文有了一些欣赏。

因为在他们眼中,朱之文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对音乐还是有着独特的见解与追求的,否则不会花费那么多力气来学习唱歌技巧。

其实这也是朱之文想要学好唱歌的原因,因为他想要通过唱歌走出农村,但万万没想到却被熟悉的人打击到了,这让他十分痛苦,也感到很失望。

人性贪婪至此

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挣到更多的钱,以此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而对于乡村而言,他们希望能够通过种地、养殖来获得经济收入,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存。

但对于乡民来说,他们不懂得如何通过种地、养殖等方式来获得经济收入,于是他们就盯上了朱之文。

在他们眼中,只要有朱之文,就可以不劳而获了。

于是,他们开始将目光放在朱之文身上,希望能通过朱之文获得丰厚的利益。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努力与坚持,而这两个条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但乡民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朱之文既然已经成功了,就应该帮助大家一起走向致富道路。

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像朱之文一样成功。

即使机会来了,也需要自己去抓住,同时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但乡民们没有这个觉悟,于是他们就通过各种方式向朱之文索要钱财。

如买电器、买汽车、买土地等等,但大多数都是“白要”或者要完后就“坏掉”的东西。

对于这些索要的人,朱之文表示他愿意帮助大家,但能力有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满足他的要求。

虽说乡亲们和朱之文借钱出去,总是带着利息,但反观那些向朱之文要东西的人,却从来没有提过要还或者归还。

于是,就这样一直拖着,这些东西也成为了乡亲们无形中的利益,毕竟他们觉得这些东西是朱之文给他们买的。

或许这就是人性贪婪至此的表现吧,在最开始,他们只是想要从朱之文身上获取利益而已。

后来发现这些东西拿到手里也十分方便,于是就这样一直拖着,不想再归还给朱之文。

或许在这些乡亲眼中,他们觉得从朱之文这里拿到的钱足够自己用一辈子了,即使再要,也不会有太多的不妥了。

而且这笔钱还是当初从朱之文那借出去的,于是在归还时也很为难,即使还有一部分没还回来,但他们觉得这是自家财产,不用归还给朱之文了。

可见,在这些人眼中,早已将贪婪刻入骨髓,一旦有了利益,就不会想着如何去归还,而只想着如何从对方索要更多。

所以说,人性最为贪婪,也最为可怕,不管是谁,在利益面前都会变得十分无耻和疯狂。

这也是为什么熟悉的人总会让我们失望最多,因为他们太了解我们了,因此总会放肆地使用恶意来对待我们。

因为在他们眼中,你已经不再是那个普通的人,而是一个随时可以被他们索要利益的人。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认清熟悉的人带给我们的伤害,也必须认清一点:人性贪婪至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72724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