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需要白日梦式的娱乐,电影只是梦的一种而已。”
撰稿德兰胜,全文2800字,读完约需要8分钟。
微短剧会取代电影吗?
这可能是杞人忧天。
但“它会吃下多少原本属于电影的消费份额”,似乎就是一个更值得关注的话题了。
直到今天,每个人仍旧难免感叹疫情对世界的重塑。
穿过疫情来到今天,我们发现,不只限于中国,全球内容市场都在呈现出一种“可能”:短剧市场迅速膨胀,而全球电影表现低迷,市场生气尚未恢复,作品质量与票房同巅峰时期相比均有不小幅度收缩。
青岛电影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电影蓝皮书:2024全球电影产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北美、中国、其他地区影院市场在前三季度均面临票房下滑的挑战,北美票房相比疫情发生前3年(2017年至2019年)平均水平下降25%,中国市场下降23%,其他地区下降19%。
对于国内用户而言,除去春节档的开门红,其他节点的表现均难言符合预期,市场整体疲软颇为直观,而作为世界影视传媒中心,美国市场同样表现欠佳。
央视新闻得到的数据显示,2024上半年,北美票房35.55亿美元,同比下降19.2%。
在财报中,多家院线公司亏损严重。
作为全球最大的两大电影市场,中美合计票房连年占据全球票房总盘的一半左右。
在需求端,影响中美电影市场的原因类似,疫情禁足导致观看媒介习惯更迭,普通人收入下降,通胀导致生活成本陡增,影响消费意愿。
短剧崛起,从供给端冲击国内内容消费市场,这一现象发生已久。
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的研究数据估算,今年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4亿,年度票房预估则为470亿,如果不出意外,这将是微短剧市场首次盖过电影票房规模。
而在北美市场,受到2023好莱坞编剧罢工影响,内容供给不足。
另一方面,好莱坞的主创们持续多年将“深蓝”倾向的观点灌入内容中,持续输出身份等意识形态,舆论场中即便被影迷们诟病不断,却仍未有转向态势(大选前,好莱坞一边倒支持最终惨败的哈里斯),难免让一部分受众敬而远之。
好莱坞的相对衰落并非始于昨日。
既然短视频能够迅速风靡全球,从美国的媒介霸权中撕开一道口子,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出海短剧作为其中的典型文化消费品,天花板同样突破天际?
1
攻陷好莱坞
一共分几步?
数据分析机构Insightrackr发布的《2024年7月海外短剧应用下载量》榜单显示,全球市场前15的短剧应用全部来自于中国,而美国市场贡献了短剧应用超过60%的收入。
驻洛杉矶的中国短剧平台制片人克里斯蒂安娜·周坦言,“好莱坞对这个市场还没有意识,中国公司早已经用这类内容投向了市场。”
2023年第二季度,随着国内短剧市场监管政策落地与竞争压力提升,出海微短剧开始涌现,营收开始爆炸性增长,2023年净收入同比增长约300倍。
到2024年2月,已经有40余个国产短剧应用投向全球市场。
这些内地出海公司大多都有网络小说或出版行业背景,依靠手里大批量的“爽文“原作,改编成狼人/吸血鬼/双面富豪等不同人设,和“我”谈恋爱、搞虐恋、玩劈腿,再经过重生、复仇、替身等故事结构包装,形成新的体验。
国内短剧大行其道已经证明,大部分受众并不在乎作品如何服务审美诉求,他们只想通过短剧慰藉心理,实现情绪价值,填补时间空缺。
创作者只需在安全且有效的范围中,持续服务用户的舒适区,反复再创作即可。
好莱坞电影工业下,制片方、发行方、演职人员与幕后工作者,各方都在精密运转,每一方都有各自的视角与诉求,且都具备不小的话语权。
“短剧完全不需要背负太多包袱,它将艺术性降到了最低,这反倒让每个人拉齐目标,一致赚钱。”克里斯蒂安娜·周说道。
为了控制成本,出海短剧大多在洛杉矶或东欧寻找工会之外的影视人才,在当地制作成片,另一部分则选择直接译制、AI换脸内地版素材。
对于观众而言,短剧随时可得,能够迅速带来跌宕起伏的情绪快感,即便视听质量远不在一个层级,但短剧方便易得,同样有电影无法比拟的优势。
“短剧就是内容里的汉堡和薯条,随时随地打发无聊,等同于充饥,每个人都会烦,需要消遣,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有钱花上几个小时,带上全家,开着车去一家影院。”
在克里斯蒂安娜·周看来,北美短剧市场仍在早期,但随着渗透率提升,可能会对电影形成一定挤出效应。
“人们需要的是白日梦式的娱乐,电影只是梦的一种而已。”
据多家数据分析机构的数据显示,出海短剧的用户男女比例约为4:6,而在女用户中25岁以上女性群体超过86%,35+超过半数,而这一群体往往也是影院观影的主力人群。
媒介与观看习惯的变迁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当用户数量与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中国短剧或许真的会为好莱坞的衰落加一把力。
《洛杉矶时报》通过数据分析服务商SensorTower提供的统计,参考奈飞与迪斯尼+的平均用户收入值,并结合海外短视频平台DAU与微短剧渗透率增速估算,海外微剧长期市场规模预计在1440-6480亿美元之间,中性预测为3600亿美元。
2
出海短剧卷成出海游戏
未来呢?
从创作主导权来区分,短剧的出现是对传统“创作者-受众”关系的颠覆。
传统影视,内容整体上更多由创作者主导,创意、创作、制作,更多由专业人士把控。
由于算法分发模式,短剧先选用户,再做内容,在大家熟悉的口味中加点佐料,主导者已经变成了用户。
枫叶互动旗下的Reelshorts是目前出海短剧一哥,这家公司背后是A股上市公司“中文在线”,腾讯与百度均有资本投入。
对于这家公司而言,相比做影视,出海短剧更像是做出海手游:用题材确定目标受众,社交媒体投放,爆款剧引流导下载,应用内部看广告解锁或付费观看。
成本方面的“手游感”更为直观:广告投放约占80%,集中在脸书、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体信息流广告中,平台运营约占10%,视频制作经费10%。
相较国内基于巨无霸平台的小程序剧生态,出海短剧需要借助独立应用来托举内容。
问题在于独立app复杂的运营逻辑,让各个出海平台难免感到“热闹是短剧的,钱是发行渠道的”。
TikTok营销中心给出的公式是这样的:短剧净利润=(单剧营收-投放成本-制作成本)×剧目数量。
换言之,如果短剧想要真正赚钱,对每个独立app的上新频次和播出节奏都有所要求。
数据显示,即便身为短剧出海的头部平台,ReelShorts的30日留存也仅有2.4%,这意味着平台对社媒投放的致命依赖。
当爆款接连出现,投放效率极高,平台新用户和流水便会高歌猛进,投放效果不佳时,基本也很难出现爆款。
我们知道,内容行业的一大特性便在于其长期形成的IP价值。
人们会看无数部漫威电影,从第一部速度与激情追到第N,而在传统影视行业中的造星能量更是有目共睹。
但在短剧时代,我们很难想象一部《总裁爱上女佣》短剧能不断推出续集,相关演员能以此成为大腕儿。
现在虽在市场早期,但抵抗算法带来的创作固化、内容同质化,将难免成为短剧平台方必须考虑的问题。
克里斯蒂安娜·周曾在洛杉矶攻读影视制作相关专业,虽然如今,她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供职于短剧平台,但属于自己的时间,她仍是那个电影迷。
“简单和复杂都有各自的美感,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她说道。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71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