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感动中国,没感动我”这句在社交媒体上被反复玩梗的话,像一根刺,扎中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日益尴尬的处境。
曾经,我们守着电视,为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热泪盈眶,如今,我们刷着手机,对那些光鲜亮丽的名字感到困惑不解。
这不禁让人疑问:“感动中国”节目究竟怎么了?
“感动中国”
从白方礼老人蹬着破旧三轮车资助学生,到丛飞身患癌症坚持义演,再到胡雷拾荒助学捐款百万,“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曾经涌现过太多让我们铭记于心的平凡英雄。
他们的故事,像春光、暖阳,照亮了无数人的心,但不知从何时起,“感动中国”的画风变了,聚光灯下,那些熟悉的面孔,那些耀眼的头衔,那些精心包装的故事,让我们不禁疑惑: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感动中国”吗?
2024年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似乎印证了人们的担忧,游泳运动员张雨霏,以一年60场比赛、20多块金牌的成绩,成功入选,消息一出,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
网友们纷纷表示,诚然,作为一名运动员,为国争光、取得优异成绩,确实值得夸赞,但这其实也是职责所在,何谈“感动”?
老演员牛犇,也因其一辈子的敬业精神,获得了这份殊荣,然而,网友们很快扒出,牛犇居住的是条件优渥的豪华养老公寓,与他所塑造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更令人不解的是,一位名叫穆言灵的美国友人,也赫然出现在获奖名单之列,官方介绍,穆言灵致力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并为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但网友们并不买账,认为她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与“感动中国”的主题相去甚远,“感动中国”评选结果的争议,并非个例。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媒体传播方式的变革,“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它渴望迎合大众口味,追求流量和话题,但是它又试图坚守初心,传递正能量和价值观。
这种左右为难的处境,导致“感动中国”的评选标准变得模糊不清,评选结果也难以服众,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感动”似乎变成了一种可以被量化、被包装、被炒作的商品。
明星、名人、流量IP,成为了“感动”的代名词,那些真正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用行动诠释着“感动”真谛的平凡英雄,却被遗忘在角落里。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跌宕起伏,或许没有那么引人注目,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善良、勇敢、坚韧,同样值得我们敬佩和感动。
“感动”的真谛:无关身份,无关名利
“感动中国”评选活动的初衷,是为了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国家核心价值观,那些来自基层、来自民间的感人故事,才是这个舞台上最动人的旋律。
然而,当“感动”被贴上标签,被精心包装和宣传,它还能否触动我们内心深处那根名为“感动的弦”,“感动”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是金牌的数量,是票房的高低,还是粉丝的多寡?
真正的“感动”,无关身份,无关名利,它源于一颗纯粹的善心,它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它照亮的是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温暖的是我们彼此的心房。
还记得那位骑着破旧三轮车,却资助了几十名贫困学生的白方礼老人吗,他两次入选“感动中国”候选人,却两次落选。
再看看那位用10多年的时间,解救了200多名被拐儿童的平凡父亲,为了寻找孩子,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甚至不惜卖掉房子,四处奔波,风雨无阻。
他曾在2010年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最终却与这份荣誉失之交臂,然而,对于那些被他从深渊中解救出来的孩子和家庭来说,他就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他就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感动”。
歌手韩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她不顾形象,深入偏远山区,为贫困儿童送去温暖和希望,却从未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事实上,在我们身边,还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无名英雄”。
兰越峰,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却用生命守护了学生的安全,马晓磊,一位普通的交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安全的防线,陈行甲,一位敢于碰硬的县委书记,为民请命,鞠躬尽瘁......
这些名字,或许我们并不熟悉,但他们的故事,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为什么,这些平凡英雄,无法获得“感动中国”这份荣誉,是因为他们的事迹不够感人吗?
聚焦平凡,重拾感动
“感动中国”评选活动,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公益活动,它承载着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它应该成为一面镜子,照亮社会,也照亮人心。
诚然,我们不能否认明星、名人、外国友人,同样可以做出令人感动的事迹,但“感动”的评判标准,不应取决于身份、地位和财富,而应回归到行为本身。
他们可能是每天辛勤工作的环卫工人,可能是热心公益的社区志愿者,也可能是为了生活奔波的外卖小哥,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没有耀眼的头衔,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平凡中的伟大”。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张扬、有名,却更能触动人心,更能传递温暖和力量,因为,真正的感动,无关身份,无关名利,它源于一颗纯粹的善心,它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志愿者,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用爱心点燃希望之光,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无名英雄他们用汗水和泪水,谱写着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
回归初心,让感动回归
“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应该回归初心,回归到关注普通人的感动故事上来,它应该把更多的镜头,对准那些默默无闻,却用行动诠释着“感动”真谛的平凡英雄。
它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平凡中的伟大,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找回内心深处的感动,“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应该成为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公正、更加温暖的舞台。
与其说我们需要“感动中国”,不如说我们需要“共鸣中国”,我们需要一个能够让我们看到自身影子,感受到共鸣和温暖的“感动中国”,一个能够关注平凡人的奋斗,展现人性光辉和社会温暖的“感动中国”。
撕掉“成功”的标签,将目光投向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普通人,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去讲述那些能够引发共鸣、触动人心的故事,这才是“感动中国”的意义所在。
在这个时代,最真实的“感动中国”来自于那些在普通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为了生活忙碌却依然心怀善意的人,身处困难却不放弃希望的人,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或许没有那么跌宕起伏,也没有那么耀眼夺目,但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坚守和付出,汇聚成了这个社会最温暖的底色。
结语
“感动中国”评选活动,已经走过了20多个春秋,20多年来,一批批“感动中国”人物,用他们的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树立了榜样,为时代留下了印记。
然而,在当今社会,一些人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的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关注身边的平凡英雄,发现生活中的点滴感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和希望,让“感动中国”的精神,薪火相传,照亮未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70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