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资讯

被禁播86年的西游记,仅上映5天被紧急下架,难道剧中真有妖怪?

1927年,一部名为《盘丝洞》的电影在上海滩悄然诞生。

这部由但杜宇执导的作品改编自《西游记》第72、73回,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误入盘丝洞,遭遇蜘蛛精的故事。

但他没想到,这版西游记仅上映5天就被禁播,直到86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

那么,当年的西游记到底拍了什么,难道剧中真有妖怪出演?

《盘丝洞》——被埋没的电影瑰宝

要说杜宇可谓是当时的“全能型”导演,他不仅自编自导,还身兼美工、摄影、剪辑等多项任务。

为了捧红自己的妻子殷明珠,他甚至让她在片中饰演蜘蛛精,穿着在当时看来十分“暴露”的戏服。

但杜宇在布景、道具上花费巨资,力求呈现最真实、最震撼的视觉效果。

他还运用了当时少有的特效技术,比如用胶片叠加的方式呈现孙悟空变身的场景。

然而,这部堪称“革命性”的作品,上映仅5天就被当局以“伤风化”、“扰乱治安”为由勒令禁映。

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盘丝洞》出格的内容和大胆的表现手法,显然超出了主流社会的接受范围。

禁映令一出,但杜宇夫妇原本计划拍摄更多《西游记》内容的雄心壮志也就此破灭。

这部本可能开创中国电影新纪元的作品,就这样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直到2011年,《盘丝洞》的拷贝在挪威被意外发现,并于2014年回归故里。

尽管影片只存约60分钟的残片,但仍然弥足珍贵。

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的一段空白,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先辈电影人的创作勇气和探索精神。

《盘丝洞》的命运告诉我们,一部优秀的电影,有时候需要时间来沉淀它的价值。

虽然它诞生于一个并不完全理解它的年代,但终究会被后人重新发掘、认可。

真妖怪还是妖魔化?——解读《盘丝洞》的惊世骇俗

《盘丝洞》中的角色形象,用“惊世骇俗”来形容毫不为过。

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妆容都极为夸张,甚至有点吓人。

他们或长满獠牙,或血盆大口,与观众想象中的“美猴王”相去甚远。

片中的女妖更是一改《西游记》中妖艳狠辣的形象,穿着暴露、举止挑逗,充满了欲望的诱惑。

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无疑是一种挑战道德底线的大胆尝试。

然而,正是这种出格的表现,引发了观众的极大好奇。

一时间,关于“真妖怪出演”的谣言甚嚣尘上。

人们难以相信,银幕上那些狰狞恐怖、妖媚惑人的形象,竟然出自人类演员之手。

其实,《盘丝洞》的编导但杜宇,是有意让角色“妖魔化”的。

在他看来,妖怪就应该有妖怪的样子,而不是被“美化”、“人性化”。

他希望通过夸张的造型和表演,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然而,这种大胆的尝试,在当时却被视为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对社会道德的挑衅。

加上影片对女性角色的大尺度刻画,很快就招来了“伤风化”的口诛笔伐。

最终,这部“妖魔化”的《西游记》,被迫遭到了禁映的命运。

时至今日,我们重新审视《盘丝洞》,会发现它其实是一次值得肯定的电影探索。

在那个电影技术还很原始的年代,但杜宇就敢于打破常规,用夸张的手法去诠释经典,其创新精神值得赞赏。

而影片对妖怪形象的塑造,也并非完全是“妖魔化”,而是一种回归原著的尝试。

《西游记》原本就是一部荒诞离奇的神魔小说,妖怪本该有着怪异骇人的外表。

是后世的改编,才将他们逐渐“萌化”、“人格化”。

禁忌的背后——《盘丝洞》的禁播真相

1927年,《盘丝洞》在上海点映时,引起了轰动。

在那个思想保守的年代,影片中大胆的女性形象,以及夸张的妖怪造型,确实触犯了当时的道德禁忌。

但是,我们不禁要问:真的只是因为“伤风化”吗?

事实上,《盘丝洞》的导演但杜宇,在拍摄过程中就遭到了不少阻力。

有人劝他不要拍这个题材,说神怪题材容易惹麻烦。

但杜宇执意要拍,他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创新机会。

而当影片完成后,但杜宇在上海滩的一些放映场地也受到了阻挠。

有些电影院以“设备不适合”为由拒绝放映,有些则直接表示“不想惹麻烦”。

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盘丝洞》的禁映,并非只是单纯的“伤风化”问题。

有影史学者分析,当时的国民政府,对电影有着严格的审查制度。

他们不仅要审查影片的内容,还要审查影片背后的鲜明立场。

而但杜宇,恰恰是一个思想较为激进的导演,他的一些作品带有批判社会的色彩。

在这样的背景下,《盘丝洞》的禁映,或许也带有一些其他考量。

通过禁映这部影片,既可以给但杜宇一个警示,也可以向社会传递一种信号,表明政府对电影创作有着绝对的控制权。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盘丝洞》禁映的真正原因,恐怕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但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电影创作的困境。

在一个思想不够开放、言论不够自由的环境下,电影创作者很难真正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他们要么委曲求全,要么就要冒着被禁的风险,去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

《盘丝洞》的导演但杜宇,显然选择了后者。

尽管影片最终被禁,但他的勇气和执着,值得我们敬佩。

这也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需要创作者不断地突破禁忌,挑战自我,哪怕遭遇挫折,也要继续前行。

这,或许就是《盘丝洞》这部“禁片”给我们的启示。

重见天日——《盘丝洞》的“重生”之旅

对于《盘丝洞》这部电影,它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

从备受瞩目到被勒令禁映,从消失无踪到重见天日,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传奇的过程。

1927年,《盘丝洞》在上映仅5天后就被禁。

从此,这部电影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再也没有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人们渐渐遗忘了它的存在,仿佛这只是一个昙花一现的传说。

然而,在2011年,一个意外的发现,改写了《盘丝洞》的命运。

当时,挪威国家图书馆在整理馆藏的9000多部老电影时,意外发现了一部来自中国的老电影。

经过仔细辨认,他们确认这就是失踪多年的《盘丝洞》,这个发现,立即引起了轰动。

要知道,在此之前,人们一直以为《盘丝洞》的胶片已经永久地遗失了。

而现在,它竟然以这样戏剧性的方式重现于世,实在是令人惊喜。

随后,挪威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取得了联系,表示愿意将这部珍贵的影片归还中国。

2014年,《盘丝洞》的拷贝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尽管,这部影片已经残缺不全,只存约60分钟的片段,但它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

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电影史的一段空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20世纪初中国电影的窗口。

通过《盘丝洞》,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电影人的创作勇气和探索精神。

他们在技术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同时,《盘丝洞》的重见天日,也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保护的重要性。

如果不是挪威方面的妥善保存,这部影片很可能就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每一部电影,不论它是经典还是冷门,都可能成为未来的宝贵财富。

当然,《盘丝洞》的“重生”,还有另一层意义。

86年前,它因为“伤风化”而被禁;86年后,它因为艺术价值而被重新发掘。

这也许是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像《盘丝洞》这样的“禁片”重见天日。

因为,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时间和禁忌所埋没的。

它们终究会像睡美人一样,在历史的某个时刻,被爱与真理之吻唤醒。

这,就是《盘丝洞》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它的“重生”之旅,也是中国电影艺术不断复兴、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佳作,在银幕上绽放光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盘丝洞》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69696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