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资讯

4.4分《以爱为营》导演拍过8.5分《莲花楼》,高分导演也拍不好现代戏?

由白鹿、王鹤棣主演的《以爱为营》日前开启大结局超点,目前豆瓣评分4.4分,成为继张翰主演的《东八区的先生们》和杨洋、王楚然主演的《我的人间烟火》之后,近期又一部口碑跌破谷底的都市偶像剧。360度旋转的运镜、浅陋的职场戏、浮夸的剧情、三观飘忽的角色,让《以爱为营》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吐槽热点。

不少观众惊讶地发现,该剧导演郭虎竟是暑期热播古装剧《莲花楼》导演,该剧豆瓣评分高达8.5分。而拍出2.8分《我的人间烟火》的导演李木戈,此前也有《司藤》《东宫》等被观众认可的作品。古装剧高分导演为何在现代题材上折戟?

“烂”的往往是剧本

《以爱为营》改编自网络小说《错撩》,讲述霸道总裁爱上财经记者的故事。成熟网文IP加上俊男美女的演绎,本应是及格的“电子榨菜”,但播出后却被频频吐槽。

作为一部现代偶像剧,《以爱为营》以女主角郑书意独家专访男主角时宴展开故事,看似爱情、职场双线兼顾,但职业精神让位于工业糖精。郑书意身为“财经介”杂志的知名记者,面对好不容易得来的独家专访机会和紧张的截稿日期,出门采访时却只带了一只录音笔,发现被男主角丢在荒僻的马场后,第一反应不是稿子怎么办,而是要坐原路车回去。当主编审过的稿件被时宴故意退稿后,眼见第二天杂志要开天窗,郑书意带着电脑连夜跑到时宴家里改稿,出门前还不忘涂一个“斩男色”口红。

且不说这里的采编流程问题,此时才想起记者可以带笔记本电脑现场赶稿,显然这个电脑只是功能性道具,目的是让女主角有机会进入男主角家中,说出“我可以追你吗”的撩拨台词。在即将收官的剧情中,还出现了郑书意因打赌输了叫时宴“爸爸”,请求他帮忙“扣一下内衣”的情节,在尺度上打擦边球,让不少观众感到不适。

职场戏悬浮、糖精过度是偶像剧通病。在《以爱为营》中,被观众诟病的还有镜头语言。为了展现时宴的霸总气场,画面常常从下往上拍,这个拍摄视角被网友戏称为“老鼠视角”。有一场男女主角在床上睡觉的场景,画面旋转得仿佛在拍星空。记者发现,360度旋转运镜和突如其来的面部放大特写也出现在郭虎执导的《莲花楼》里,但并不影响观感,还有观众觉得这样的运镜和武侠意境相得益彰。郭虎执导的作品里,还有《宸汐缘》等不少仙侠剧也有不低的人气。

同一位导演的作品,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口碑差异?在同济大学电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杨晓林看来,十有八九问题出在剧本上,如果剧本不及格,好导演也“难为无米之炊”。杨晓林曾担任《先驱者》《大秦直道》《郭子仪》等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和剧本改编,他发现,不少影视剧组都存在不尊重剧本、乱改剧本的现象,编剧签完版权买断协议后,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掌控权。“当下编剧圈里最大的话题就是维权,我听说某位知名编剧的署名作品播出,看了20分钟发现差得让人看不下去,一问才知道他的剧本被改得面目全非。剧组里经常为人情社会困扰,好多演员带着编剧进组,给自己的角色加戏,有时投资方、制片人也会临时夹带私货,但剧本牵一发而动全身。某部剧经常出现逻辑断线,莫名突出某个人物,或者烂尾,大多数情况不是剧作不好,而是被改动太多。如果导演把控能力强,可以把损害尽量减少,如果把控能力差,呈现出来的就是错漏百出、逻辑不通的剧情。”

在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化产业系副教授杨慧看来,豆瓣评分有其公信力,能反映网民对一部剧的评价;但有时评分及网络口碑并不一定会跟某部剧的品质完全对接。“一部剧的短板触到网民的某种雷区、红线,比如《东八区的先生们》《我的人间烟火》在男主的塑造、恋爱观的传达上,让很多人觉得被冒犯,它们可能不算特别优质的作品,但打分会比实际应得的分数更低。”她认为,青年观众更希望在现代偶像剧中看到属于90后、00后的感情观,在电视剧中折射他们对爱情、性别意识的认知,而有些现代偶像剧没那么“与时俱进”,这也会导致观众评分降低。

错的是“IP+流量”的组合

同为“霸总”,有人拿王鹤棣在仙侠剧《苍兰诀》中饰演的东方青苍与《以爱为营》中的时宴作对比,后者更让人难以有代入感。相比古装、仙侠题材,要拍好基于现代背景的偶像剧,难度显然更高一点。

“现偶剧如果非校园题材的话,不得不融入一定的职场元素,因为成年人的恋爱必然有某种社会身份、社会职业,大家会觉得剧里的职业处理比较粗糙。”杨慧分析,相较之下,观众对古偶剧设定的严密性宽容很多。所谓的宫廷斗争、天上地下的权力斗争、拯救苍生的正邪斗争,其实是很幼稚的,但因为它没有那么多投射和可以去验证的东西,大家在看古偶剧的时候,纯粹像看童话一样。“仙侠剧有复杂的力量体系、等级体系、血脉关系,可以靠‘堆设定’去避开一些问题,出现和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神话体系都不一致的仙侠世界。但在现偶剧中,不可能去设定一个完全与现实环境不相符的世界。”

杨晓林也认为,相比现实题材,古装剧更容易“藏拙”。“画鬼容易画人难。古代生活、古人形象可以靠想象,但现代题材要对号入座,不去涉猎生活细节仅靠想象来完成创作,很容易被观众戳穿。”他发现,当下创作生态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以往拍一部作品,编剧要花至少几个月时间深入相关行业、区域创作取材,演员、导演也要扎实体验生活,但现在很多编剧坐在格子间写作,从看过的小说、影视剧里找段子,一群人攒出一个剧本来,出现偶像剧里住几百万元房子的“穷人”等悬浮离谱情节。

杨晓林喜欢反复看《大明王朝》、《雍正王朝》、《红楼梦》(87版)、《三国演义》(94版)、《走向共和》、《天龙八部》(97版)等高分影视剧,从中学习叙事和拍摄手法。不过,这些剧作大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作品,许多观众觉得,如今影视剧鲜少有能像过去那样的经典,即便是知名导演也常有失败之作。问题出在哪里?

“如今圈里备受吐槽的影视项目往往都是这样的组合:投资人拿到一个网文IP,找几个流量小生小花做主演,找一些有过成功作品的导演来执导,听起来是黄金组合,但这种组合是不牢靠的。网文IP的点击量有可能是买来的,很多内容本身就糟糕,碰上水平低的编剧,剧本会更加糟糕。流量演员档期紧张,往往下了飞机就开始演,演完就离开,哪有时间体验生活?”他认为,在这种看似华丽的组合下,反而更难出精品。

在这种“IP+流量”的组合中,导演没有太大发挥空间,而且电视剧拍摄、剪辑耗费精力,动辄几个月到半年,许多影视剧往往请知名导演担任总导演,下面还有执行导演、副导演、A组导演、B组导演等,让观众觉得诡异的旋转镜头和魔鬼运镜,很难讲具体是哪个导演拍出来的。“如果成熟的导演作品里出现了一些不成熟的运镜,也许他对作品并没有做很好的整体把控,当然这也只是猜测。”杨晓林说。

杨慧也认为,确实有一些导演属于类型剧导演,很擅长古偶剧、现偶剧或历史正剧;而如今频频出现的高分导演“翻车”情况,并不能简单归因为导演的风格移植到现偶剧就水土不服,“我们国家的电视剧并不是所谓的‘导演中心制’,剧集中有一类属于‘定制剧’,类似于平台方有项目诉求,从而组建了剧组。所以一部作品的成功,导演是一部分原因,剧本故事层面的完整性、演员在塑造人物时的观众缘都同样重要。”

在杨晓林看来,当下要出精品,源头需要有好剧本,并且尊重编剧,杜绝拍摄中的人情,演员要敬业,导演也要爱惜羽毛,不能为了利益放松质量要求,“大家通力配合,才能出来好东西。”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43312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