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电影真是神仙打架,好看到什么程度?
《消失的她》暴走之后,激起全民观影热;
《八角笼》趁势追击;
《长安三万里》像脱缰的野马,突然杀出重围;
《封神第一部》虽然核心人物篡改地一点也不“封神”,却被观众大呼更符合逻辑。
搞得外国影片连劝架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参与。
尤其是《长安三万里》,作为一部动画片,却后来者居上。
上映即8.0分,然后一路涨到8.2分,票房是在沉默的两周后,突破爆破12亿票房。
更有趣的是它爆表的战斗力,上映半个多月之后,单日票房居然还能碾压新剧《封神第一部》,而且接连逆袭。
人民日报出来为它站台。
但有个现象挺奇怪的,如此欣欣向荣的《长安三万里》,也沦陷在讽刺挖苦加差评的争议当中。
并且还遭到洛阳人民的抵制。
这种两极分化地炸裂现象,平生还真是头一次遇见。
你说奇怪不奇怪?
01、《长安三万里》确实很追光
《长安三万里》如此分裂,说来说去,还真离不开它的老东家“追光动画”。
如果你对“追光动画”感到陌生,那再正常不过。
虽然深耕国漫十年,也有代表作《白蛇:缘起》,但并没大的突破。
至于《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这种口碑飞天的神作,它们均隶属另一家公司“光线”。
不过国产动漫迷们,提起“追光动画”并不陌生。
可大家对它的态度,可谓“既爱又恨”。
爱它是因其震撼流畅的动画技术,恨它,源于它讲故事的能力太差。
至于差到什么程度?
首先,追光成立,就没故事可言,就是一个失意的CEO王薇突然有想让自己儿子看上中国动漫的冲动,然后直接定位国漫。
之后,王薇一心扑在拍出适合中国家庭的“合家欢”剧,然而一腔热血,并没激起千层浪。原创三年,别说人气,连盈利都成了问题。
第一部《小门神》投资1.3亿,结果票房不到8千万,接下来《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票房更是惨烈,一个卖了3千万,一个仅仅只卖了2千万。
对此,观众给出的评价很统一:胡编乱造,不知所云。
尽管一度亏损,追光制作国产动漫的热情依然未减。
思考再三,追光决定走中国经典故事系列。
一来中国经典故事在国内本身就自带流量,比如《西游记》《白蛇传》《封神榜》。
二来,《大圣归来》的爆红,已经证明中国经典故事的市场。
与此同时,为了国产动漫的未来,王薇也甘愿主动退出导演编辑的角色,并邀请国际大牌“华纳影视”前来帮忙。
经此一变,追光赌对了。
2019年,《白蛇:缘起》上映,剧情紧扣姻缘,白蛇可歌可泣的爱情,加上独有东方之美的画面,观众直赞热血沸腾。
但随后的几部剧,一言难尽,追光这动漫故事讲得,一次比一次精神分裂。
先说《新神榜:哪吒重生》,题材很有新意,哪吒不再肚兜化,而是机车少年,只是故事是从阶级压迫开始的,但半路杀出个龙王三太子,哪吒就这样被跑偏,结果就是整体剧情拉胯。
再说《白蛇2:青蛇历劫》定位也很新颖,女性互助。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很有可能如《消失的她》般,让观众感动于姐妹情深。然而,后来的青蛇一直徘徊在爱情里。
一会友情,一会爱情,观众看得心里只犯迷糊。
《新神榜:杨戬》男一号、男二号至今没弄清,单从剧名看,主角是杨戬,开局也是杨戬的大BOSS人生,结尾落脚到沉香救母。
搞得观众一直有个疑惑,难道是《宝莲灯》改名了。
可以说除了《白蛇:缘起》,追光动画的影视故事,一直是笔糊涂账。你说这谁能忍?
但即便如此,追光动画,依然是老粉们的放不下。
这功劳,当然也要归功追光,据说自《小门神》开始,追光对画面的呈现,要求便极高,当时为了一颗银杏树上33片叶子的逼真度,追光可是愿意耗时一年。
到了《新神榜:杨戬》,追光的水墨特效,亦或者是人物的灵动性,以及元神出窍的超然瞬间,视觉效果都十足震撼,动画特效酷炫到爆,画面流畅度尽显丝滑。
观众吐槽归吐槽,但架不住追光用心打磨的震撼画面,追光靠着一腔热血,总算留着了一波人。
你看老东家一直这样,《长安三万里》估计也难逃家族命运的轮回。
02、不否认,剧情确实流水账
果然,《长安三万里》一上映,就打上了老东家的印记。
追光的剧情问题,早在《长安三万里》宣发的时候,就已暴露。单从宣传片来看,主角是李白,结果正剧开播,主角瞬间变成高适。
至于《长安三万里》讲得是什么故事,预告片中,一会打架,一会大战,一会吟诗,观众根本猜不出,这部剧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前期宣发力度不够,观众观剧热情必然会大大减弱。结果就是,开播两周,没啥人气。
正剧播出后,还是经过观众自己梳理,《长安三万里》才有一个大概的脉络,那就是“它讲的是高适厚积薄发,一路终于开挂的人生”的故事。
再者《长安三万里》带货实在太多,也是剧情混乱的主要原因。
它既想呈现高适的励志人生,又想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李白。
说盛唐的事,结果后面还有半个“败唐”。至于大唐的各位大诗人,追光也拉出来一一作了展示。
这么看,《长安三万里》,更像长安方圆三万里的大乱炖。结果一口喂的太多,对唐文化不太了解的观众,被《长安三万里》噎了个半死。
想要说的太多,时长有限,《长安三外里》剧中很多背景细节,根本交代不清。
比如,李白的官瘾为何那么大;
李白、王维、高适为何要给玉真公主献艺;
安史之乱、永王之乱为什么爆发。
如果没点历史底蕴,这剧还真看着费劲。
你看,追光十年,这硬伤到现在依然没有痊愈。
03、绝对值回票价
但追光愣是在自身的硬伤上,纹上自家高超的动漫技术,让国产动漫玩出另一种新高度。
彻底摆脱了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
喜欢看好莱坞剧场的影迷,都知道了它最擅长的就是打造小人物的成长故事,从而引发观众共鸣。
以国产动漫《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哪吒就是从顽皮儿童,最终成长为拯救钱塘关的英雄。
总之,主人公前期都是差平坏,但结尾都会变成高伟正的人物形象。
但不跟着剧情走,才是追光。
《长安三万里》,上来就摆给观众两道菜,一个是李白的生平,一个是高适的生平,平铺的叙述,根本没有故事逻辑可言。
只是,万万没想到,少了故事套路,没了浓烈情绪渲染,《长安三万里》反而让观众集体对号入座,结果引发各自共鸣。
两周之后,《长安三万里》票房逐步开挂。
一场大乱炖,一群分不清年代的诗人,彻底给大家掰扯明白。
唐朝老大哥贺知章、“诗佛”王维、“山水田园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王昌龄、“唐代名将”郭子仪、“乐圣”李龟年、“草圣”张旭……
这些人物,在追光动漫的手中,个个鲜活,那些总把诗人年代搞混的观众,今后想要记混,恐怕很难。
追光用自己手段,完成盛唐文人的科普。
诗歌在画音声律的契合下,领悟地更透彻。
画面的灵动,音效的加持,配音的走向《长安三万里》出现的每一首诗,都有了情愫。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影视效果,观众瞬间想骂娘。
最震撼的是《将进酒》,气势磅礴的景象和天马行空的特效渲染,震慑人心。
凌振赫为《将进酒》的配音,将李白大气豪迈,内心却惆怅哀伤的诗人展现的淋漓尽致。
从前我们只是“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表达的是李白发自内心的轻快。
观影后才知,这是李白协助永王叛变后,被流放至白帝城时,突然接到特赦,那一刻的心情。
“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再是轻快的情绪渲染,而是遭遇变故后的内心治愈。
《长安三万里》让诗歌不再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诗人们以血肉之躯,活明白的人生。
如今,网上线下,诗词热一片。
杜甫的出现,是剧组给的彩蛋。
杜甫活泼跳脱的性格和书中忧国忧民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幕,在观众心中,不知又会滋生出怎么的后续。
毕竟,当有人再读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会对杜甫的人生变故,兴趣更浓。
除此之外,大家还比较关心剧本是否符合史实,李白到底有没有被黑化。
其实,为了影视效果,在大体不扭曲的史实基础上,《长安三万里》还是要做大胆的艺术加工。
比如李白、高适的相遇,两人其实是经过杜甫结识,然后就有了“梁园三结义”。
至于李白有没有被黑化,既然兴趣已经被勾起,不妨找本《新唐书,李白传》《旧唐书.李白传》研究研究。
了不起,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讨论,给彼此一个阅读史书的机会,如果错了,拍拍脑瓜,自嘲一下,如果没错,调侃一下《长安三万里》,不也是种乐趣。
综上来看,追光的剧情硬伤,居然成就了《长安三万里》最大共鸣。
少了好莱坞式的“英雄注意”,我们的文化人物,开始在展示中熠熠生辉 ,加上追光一流的动画呈现,观众最终梦回大唐。
你说,追光是不是用自己的创造热情,燃起一场“中国式浪漫”。
写在最后: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长安三万里》也不例外,关于它的争议还会持续发酵。
不过,当国漫遇上大唐,《长安三万里》还是狠狠击每一个中国人,它让我们窥探大唐一角的同时,也从不同的纬度,思考了自己的人生,引发全民骨子里文化DNA震荡。
国民诗词热,是对《长安三万里》价值的最高肯定。国人的文化自信,还得是追光。
如果,我们能给追光足够的宽容,足够的耐心,足够的支持,这硬伤会不会痊愈,很难说清,但绝对会催生下一部历史剧,比如辛弃疾,比如李清照比如孔孟。
这些历史人物,能在未来的影视中生动鲜活,《长安三万里》功不可没。
—本文完—
文|琦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415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