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娱乐资讯

毛岸青37岁时, 在休养的地点遇到了自己的嫂子刘思齐 ,刘思齐听说岸青还单身,

毛岸青37岁时, 在休养的地点遇到了自己的嫂子刘思齐 ,刘思齐听说岸青还单身, 想介绍自己的妹妹, 邵华给岸青认识 ,岸青考虑再三, 接受了大嫂的建议。

经过几次接触, 岸青和邵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最后他们决定结为夫妇, 婚后妻子生了一个儿子, 一家人幸福甜蜜在一起。

邵华和岸青两人其实并不是这时候才认识,因为刘思齐这层关系,两个人可以说的上是“青梅竹马”了。只不过,之前两个人刚认识的时候,并没有见过几次面,只知道对方长相名字罢了。

从前的邵华更是一直将岸青当作自己的哥哥看待,两个人之间虽然认识,有时还一起出门,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男女之情,若是非要说有什么感情,也只把对方当作亲人一样。

但这一次见面不太一样,1959年,岸青从苏联回国,他去到苏联是为了养伤,此番回国也是先到了大连的南山宾馆休养。

这一年已经三十六岁的他仍然没有结婚,甚至在嫂子刘思齐提出要不要见一见自己的妹妹邵华之前,他都从来没有想过结婚的事情。

刘思齐将妹妹带来大连,是按照母亲张文秋的意思。这时候正好是邵华放寒假的时候,母亲想要撮合这一对年轻人,因此让姐妹二人来到大连疗养院休假。

刘思齐作为岸青的嫂子和邵华的姐姐,自然就负担起了介绍两人从中撮合的重任。

于是岸青与邵华两人直到见面,才意识到原来这一次的见面,竟然还有着“相亲”的意思。

还好两人对这一次“相亲”都没有抵触的意思,岸青去往苏联之后,两人已经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可再见时并不感觉到生疏,相谈甚欢。

一起走在街上的时候,岸青按照苏联的礼节轻挽着邵华的手臂,在旁人看来,真是一对神仙眷侣。

后来邵华回忆起两个人相处的这段日子,印象很深的也正是挽手散步的宁静时光。

寒假很快结束了,邵华继续回去读书。虽然不能时常见面,但仍然保持着书信的联系。虽然常常通信,但他们好像还是有着说不完的话与彼此分享,感情也就更进一步了。

伟人得知两个年轻人的事,还特意写信给岸青,一面关心了儿子的病情,希望他能静心养病,一面也关心了儿子的感情,“听说你同邵华通了许多信,是不是?你们是否有做朋友的意思?邵华是个好孩子,你可以好好同她谈一谈”。

双方的老人都十分认可两个孩子的这段感情,为了维护他们的感情,在双方家长的推动下,之前在北京读书的邵华临时转学到辽宁师范学院插班学习。

两个人可以不再相隔两地,有更多的机会相处和了解对方,逐渐也就确定了对方就是自己想要托付终身的人。

时间过去一年,1960年的五一劳动节前夕,大连宾馆举行了一场幸福的婚礼,婚礼的主角正是岸青与邵华。在告知了父母朋友之后,两个人坚定的选择了对方走入婚姻的殿堂。

这时候邵华还在读书,结婚之后她也仍旧想要完成学业。当时岸青的身体一直还不是很好,于是邵华又回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完成学业,但同时也还照顾着自己和岸青的小家庭,在之后的几十年间,两个人一直相互扶持,直到白头。

这个小家庭直到1970年才有了第一个孩子,“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这是伟人为小孙儿起名的时候想到的诗句,孩子最终起名为“新宇”。

其中寄托的是爷爷对他成长为一个昆仑山一样挺拔、台风一样敢于向前的孩子。在长辈的教导之下,新宇健康快乐的成长,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

纵观岸青与邵华的爱情故事,似乎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元素,但是细水长流地陪伴反而更令人感动。

两个人相识于少年之时,分别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与目标而奋斗,刚开始的时候只以为对方是自己人生之中的过客。

然而几年过后,缘分的牵扯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曾经只见过寥寥几次的人,竟然成为了陪伴自己一生的枕边人。

当时大连重逢时候的无话不谈,北京大连两地相隔时候的一封封信件,一言一语、字里行间都是两个人对彼此的关切。和平年代的爱情少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但多了相伴到老的浪漫。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yule/29471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