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首场科目考试已经结束,今年语文的作文题目终于揭晓。其中,新高考一卷的作文题目和AI有关,题干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要求考生针对材料进行联想和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结果,这个作文题目曝光后,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都指责出题专家歧视农村孩子,有意照顾城市孩子。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的观点都比较一致,那就是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很多农村孩子平时连网都上不了,对人工智能为何物一无所知,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去写,很容易写跑题;而城市里的考生平时接触了很多科技产品,对人工智能比较了解,甚至玩得比很多从事人工智能的中年人还溜,写起来轻车熟路。这样一来,拉分效果会很明显,对农村学生非常不利。
甚至有网友调侃,怎么出题专家用农村的作物和生活作为素材让考生写作文?比如区分稗子和水稻,看看城市里的孩子会不会写。
客观讲,如果农村考生沉着应对,心不慌,哪怕是在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也是不影响作文题目的作答的。
从题干来看,“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跟“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存在对应关系,那么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替代为可以回答很多问题的先进工具,然后在此基础上去作答,基本不会跑题。
当然,在具体细节内容的陈述上,农村考生可能还是会不及城市考生。毕竟想象出来的东西跟真正接触过的,是存在很大区别的,农村考生真正吃亏的可能就在这里。
这道作文题目引发的争议,实际上反映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由于经济和地理区位等原因,农村孩子在接触新事物、新信息等多方面都要明显落后于城市孩子,属于“落后在起跑线上”了。加上城市学校的配套设施、课程设置以及师资水平等方面,也要断崖式遥遥领先于农村学校,很多农村学校能够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讲完已经很不错了,根本做不到拓展开来教学。
这样一来,哪怕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一样的,当在考题中设置了一些新生事物的条件时,农村学生的答题能力就会比城市学生要弱一些。特别是近些年高考改革,试题的创设越来越多地结合城市的现实生活场景,农村考生在理解题意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甚至造成情绪上的干扰,从而影响作答的质量。
每个科目被拖累无需太多,只要拖个五六分,对整体分数和排名的影响就非常大了,那可就是不同批次的区别了。
总的来说,这次新高考一卷作文题目的命题方向是很好的,但客观上也对很多农村考生造成了更多障碍,可以说是一种不公平。其背后反映的是农村和城市之间教育资源的极度不均衡,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从学校这个源头,缩小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之间的信息差以及知识面广度、深度的差距,实现更彻底的教育公平。
对于新高考一卷的作文题目被质疑歧视农村考生,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203304862@qq.com
本文链接:https://jinnalai.com/tuiguang/646179.html